淮南子·名言篇·癰疽發于指,其痛遍于體
〔人間訓〕禍生而不蚤滅,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濕①,浸而益大②。癰疽發于指,其痛遍于體。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③,此之謂也。
〔注釋〕 ① 蚤: 通“早”。蚤滅: 早滅。燥: 干燥物。濕: 低濕處。 ② 浸: 蔓延擴散。 ③ 蠹: 蛀蟲。啄: 咬嚙。剖: 破裂。走: 這里指蚊虻叮咬牛羊,導致牛羊奔跑。
【鑒賞】語出《人間訓》。它的意思是說,癰疽雖然長在手指上,但它引起的疼痛卻會遍及全身。《淮南子》作者在這里借此以說明這個道理:“禍生而不蚤滅,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濕,浸而益大。”禍患的苗子如果不及時撲滅,就會像火碰到干燥物、水遇到低濕處一樣,蔓延擴散開來,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就像手指頭只是全身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就是這樣很小一部分上的癰疽卻可以引起全身的疼痛。這就在于手指雖小,卻是身體的一部分。《淮南子》作者在這里闡明了“慎微”的觀點。
世界總是處在無邊無際、無時無刻的聯系之中的,因此,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處理不當的話,都會對周圍的事物甚至更遠的事物造成不良的影響,就像手指頭上的一點癰疽會造成全身的疼痛一樣。因此,我們需要以全局、整體的觀點來看待每件事情,以“慎微”的態度和方式來處理每件事情。《人間訓》說:“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百射重戒,禍乃不滋。”圣人謹小慎微,行為舉動合時宜。對于社會紛繁復雜的現象百般預備,重重戒防,這樣災禍就不會產生了。
我們固然需要防患于未然,常持憂患意識,此外,當禍患無可避免地發生時,在某些不良影響還未造成之前,將禍患消弭于無形。這是因為事情開始的初期或處于初萌狀態的事物,總是比較容易、比較簡單處理的。誠如《老子·六十四章》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事物穩定時容易掌握,事物沒有顯像時容易調理。事情還脆弱時容易消融,事物還微細時容易發散。要在事情還未發生前就要處理妥當,要在禍亂還未產生前就要做好準備。因此,我們應該趁事物的發展還未造成更大的破壞之前,果斷地、謹慎地扼斷這些禍患。
但是,在《淮南子》作者看來,以果斷而謹慎的態度來面對已經發生的禍患,這只治標,而不治本。真正治本的是讓禍患從根本上不發生。他說:“人皆備于救患之備而莫能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于救患,而莫能加務焉,則未可言術也。”人們都竭力防備和阻止禍患,但卻沒有人懂得怎樣從根本上讓禍患不發生。使禍患從根本上不發生,要比制止禍患容易,可是從沒有人在這上面花工夫,對這樣的人也就無法與他們談論道術。防備禍患不如從根本上消除禍患。
從根本上消除禍患,即是要遵“道”而行,以“無為”的方式,因時因地因勢制宜,“常以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盡慮于成事之內,是故患禍弗能傷也”。從事物尚未成形之時便關注留意它,而不是等到事物已形成危害之時才去留心注意它,由此這禍患也便不會傷人。
上一篇:《淮南子·主題篇·生態倫理觀》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百家殊業而皆務于治》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