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處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和月食。他犯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人都敬仰他。”
名句解讀
居于高位的君子一旦犯錯誤,很容易被大家發(fā)現(xiàn),就像日食、月食一樣,稍有一點點變化,就被人們覺察到了;而一旦改正錯誤,也很容易被大家發(fā)現(xiàn),因為大家都在仰望著你。所以君子要光明正大,處世磊落,即便犯錯也時時處在光天化日之下,人們都可以看得到。而君子知錯能改,瑕不掩瑜,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雖然暫時遮住了日月的光輝,但是黑暗終歸會過去,君子的光輝人格終究還會顯現(xiàn)出來,人們還會像以前那樣敬仰他,仍然不失君子的風(fēng)度。
經(jīng)典故事
周處(236—297),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年輕時,兇暴強悍,好爭斗,被鄉(xiāng)親們認為是一大禍害。宜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一起侵害百姓。宜興的百姓將周處、蛟龍、白額虎并稱為“三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有人勸說周處去殺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白額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浮沉了幾十里遠。經(jīng)過了三天三夜,當?shù)氐陌傩諅兌颊J為周處已經(jīng)死了,互相慶祝。
周處最終殺死蛟龍上了岸。他聽說鄉(xiāng)里人以為自己已死,正在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就有了悔改之意,于是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云。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提高修養(yǎng),可又擔心自己年歲太大,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早晨聽聞了圣賢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虛度此生了’,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顯露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名忠臣。
280年,晉滅吳。晉軍大將王渾在建業(yè)宮中開慶祝酒會,半醉時問底下的吳臣:“你們的國家亡了,不難過嗎?”周處站出來說:“漢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國鼎立,魏國滅亡于前,吳國滅亡于后,該難過的豈只有一人?”曾任魏臣的王渾面有慚色。
吳亡后,大批吳臣出仕于晉,周處名列其中,出任柳州新平(今陜西彬縣)太守,處理邊疆民族問題很成功,外族歸附而有美名。之后周處轉(zhuǎn)任梁州廣漢(今四川射洪)太守,處理爭訟細致正直,平息纏訟經(jīng)年的案件。后因母親年邁,周處辭官歸里。不久后再被征為楚內(nèi)史,尚未到任,又被征召入京擔任散騎常侍。周處認為應(yīng)當“辭大不辭小”,先到楚地赴任,有了安撫教化等治績,然后才入朝為官,因經(jīng)受到人們的稱道。
周處在朝中以正直聞名,遷任御史中丞,糾劾對象不避權(quán)貴,梁王司馬肜違法也遭到糾舉,兩人于是有了間隙。
296年,西北少數(shù)民族氐族反叛,首領(lǐng)齊萬年稱帝。十一月,晉朝任命司馬肜為征西大將軍,都督關(guān)中諸軍事;周處為建威將軍,隸屬安西將軍夏侯駿。周處是吳國降臣,既有武勇之名,又因正直得罪不少人,便被推上了最前線。周處雖知身處險境,必定是司馬肜陷害的,但為盡人臣之節(jié),便不推辭,抱著必死的決心西征。朝中有中書令陳準為周處講話,說夏侯駿、司馬肜都是皇親國戚,不會打仗,若令周處為先鋒,必敗無疑。朝廷不聽。周處的敵人齊萬年分析局勢,也認為若周處當主帥,則無法抵擋;若周處受制于人,則必可擒獲。
297年正月,齊萬年屯兵七萬于梁山(位于今陜西乾縣),司馬肜、夏侯駿逼周處僅以五千兵力發(fā)動攻擊。周處抗議:“我軍沒有后援,必然失敗,不只會死,而且為國取恥。”司馬肜不聽,逼迫周處前進,與齊萬年軍戰(zhàn)于六陌(位于今陜西乾縣),士兵連飯都沒吃就被推上戰(zhàn)場,沒有后援。周處知必敗無疑,奮勇作戰(zhàn),殺敵以萬計,終于弦絕矢盡。友軍振威將軍盧播、雍州刺史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勸周處撤退,他卻按劍說:“這是我效忠死節(jié)、以身殉國之日!”遂力戰(zhàn)至死。
周處死后被追贈為“平西將軍”。
上一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