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
〔主術訓〕夫水濁則魚噞①,政苛則民亂。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檻,供其嗜欲,適其饑飽,違其怒恚②,然而不能終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注釋〕 ① 噞: 魚因缺氧氣而浮出水面呼吸喘息的樣子。 ② 恚: 發怒。
【鑒賞】此語出自《主術訓》。它的意思是說,水太渾濁了,魚兒就會浮出水面呼吸喘氣;政令煩瑣苛刻,民眾就會動亂不安。這句話也曾出現于《韓詩外傳》,但文字略有不同,今本《韓詩外傳》作“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噞”、“喁”古音相近,意思相通。“噞”,高誘注作:“魚短氣出口于水,喘息之喻也。”“喁”,《說文解字》解釋作:“喁,魚口上見。”曾有學者據此推斷此語是《淮南子》作者采《韓詩》而改之,但也有學者如馬宗霍等認為,二書未必即出《韓詩》,“或古有是語兩書同采之”。我們此處不必過多糾結于文字上的相同,因為二書引用此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韓詩外傳》用以論證的是儒家式的、有恩有為的“有為之治”、“禮義之治”,而《主術訓》用以喻證的卻是黃老道家式的、清靜無事的“無為之治”。
《主術訓》主要是圍繞著統治者的治國之術而發的,其主張“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即黃老道家的“無為之治”。“無為之事”、“不言之教”、“無為之治”,不是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而是要以“清靜無事”的原則來治理國家。一方面,“人主”(統治者)自身要“清靜寡欲”,少私寡欲,“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四十九章》),統治者不能有過多的私欲,更不能把自己的個人意志強加于百姓頭上;而應該把百姓的意志作為自己的意志,根據百姓的需要和心意來施政。就像魚兒與水的關系一樣,本來魚兒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會對水有一定的需求和適應度,如果我們罔顧這一事實,人為地改變魚兒的生存環境,則魚兒會因水過于渾濁而無法悠然自得,相忘于江湖;同樣的,統治者也不能因為自己過多的私欲而以頻繁、苛雜的政令過多地干擾百姓的正常生活,這樣不但不利于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國家社會的安定,而且會加劇社會的動蕩與不穩定。因此,統治者應該做到“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不勞”。另一方面,除了統治者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清靜寡欲”外,更應該在治國方略和具體國策上奉行“清靜無事”的原則,要與民休息,與民無事。《老子·六十章》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不能政令繁雜,不可多事擾民,而應該像煎小魚那樣,不能經常翻動。烹小魚最忌不停地翻動,翻得越多越快,則魚會碎得越快越厲害。就像一個相對寬松、相對自然的生存環境更適合魚兒的生長一樣,統治者應該適時適宜頒布政令,而不能政令頻出,干擾老百姓正常的生活生產活動。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物盛而衰,樂極則悲》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