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
〔泰族訓〕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①,基美則上寧②。
〔注釋〕 ① 本: 王念孫認為應是“木”。 ② 基美則上寧: 楊樹達認為應是“基美則城堅,民安則上寧”,這樣文義才算完整。今本脫去五字。
【鑒賞】語出《泰族訓》。它的意思是說,樹木的根扎得越深,這棵樹就越牢固;城墻的墻基砌得越好,這堵墻就越堅實。《淮南子》作者在這里以此來譬喻君主與百姓的關系,表達了“以民為本”的思想。一國的君主看似是高高在上,馭使臣下百姓,為所欲為,但是如果沒有廣大民眾的支持,那么再高貴的君主也顯得無能為力。就像樹木無根則會枯死、城墻若無墻基則會倒塌一樣。在這個意義上,一國的君主要想更好地維持其統治,就必須充分重視民眾的力量,以民為本,以百姓的意志作為自己執政之基、施政之據。
《泰族訓》說:“所謂有天下者,非謂其履勢位、受傳籍、稱尊號也,言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所謂擁有天下,并不是說只擁有天子君位權勢、得到傳國玉璽圖籍、獲得帝王的尊號等,而是說還要能夠充分運用天下百姓的力量并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運天下之力”和“得天下之心”才是統治者可以長治久安的根基。若從“人主之術”角度來看,“運天下之力”則為“智”,而“得天地之心”則為“仁”(《主術訓》)。人主應該以“仁”、“智”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理國家,這也是黃老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仁”、“智”不僅是道德倫理的概念,同時也是政治概念。簡單說來,人主的“仁”即統治者以百姓的意志為其自己的意志,以“愛”、和諧的方式來實行統治,不以自己過多的私欲來施政,不擾民,能安民、愛民、護民;而人主的“智”則表現為“總海內之智,盡眾人之力”,充分調動和發揮群臣和百姓的聰明才智,不以自己的小聰明而罔顧群臣百姓的才智,使群臣、百姓各盡其智,各得其宜。因此,“人主”想要國家長治久安,他應該將“仁”與“智”結合起來,以愛民、護民、養民之“仁”來統治管理百姓,則可以“得天下之心”,獲得執政之基;以總群智作為己智之“智”來調動群臣百姓,則可以“運天下之力”。“運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則國治民安。
但是,黃老道家所講的“以民為本”,不僅僅是提醒統治者注意民眾的力量,不要做出有違百姓意志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建議統治者積極、有效地運用百姓的力量。就像樹木如果沒有樹根的有效滋養,也無法枝繁葉茂,就像城墻如果沒有墻基的有效支持,也沒法固若金湯。同樣,統治者如果不積極、有效地發動民眾的力量,那么他是無法維持其統治的。《主術訓》說:“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爭。”統治者就應該以天下人的眼光、耳力、智慧和力量來“視”、“聽”、“慮”和“爭”。那么,如何積極、有效地運用百姓的力量呢?這就是“無為而治”。只有這樣,百姓才會在相對寬松、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中安居樂業,從而更好地為國家的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以民為本”也是與“無為而治”相通的。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所有余也》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