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懸鞀建鐸
〔氾論訓〕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①,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②,諭寡人以義者擊鐘③,告寡人以事者振鐸④,語寡人以憂者擊磬⑤,有獄訟者搖鞀⑥。”當此之時,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以勞天下之民⑦;此而不能達善效忠者,則才不足也。
〔注釋〕 ① 五音: 宮商角徵羽。這里指鐘、鼓、磬、鐸、鞀五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聽治: 聽政,處理政務。鐸: 古代一種類似大鈴的樂器,宣政令時搖鐸以警示民眾。鞀: 一種有柄的小鼓,像今天的撥浪鼓。 ②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 原注為“道和陰陽,鼓一聲以調五音,故擊之”。這是說“鼓”的作用是控制樂隊的節奏,所以用“鼓”來喻“道”。 ③ 諭寡人以義者擊鐘: 原注為“鐘,金也。義者斷割,故擊之”。 ④ 告寡人以事者振鐸: 原注為“鐸,鈴。金口木舌,合為音聲。事者非一品,故振之”。 ⑤ 語寡人以憂者擊磬: 原注為“磬,石也。聲急,憂亦急務,故擊之”。 ⑥ 有獄訟者搖鞀: 原注為“獄亦訟。訟一辯于事,故取小鞀搖也”。 ⑦ 饋: 食,指進食用飯。捉發: 指中斷洗發,用手擰或搓干頭發。勞: 憂,憂勞。
【鑒賞】我們現在一談政治,便往往會援引西方的民主,以為中國萬古如長夜,都是君主專制的時代,無足道者。其實,中國的政治文明要比西方起步早得多,如《淮南子》這則故事所講的,早在夏禹時代,當時的為政者就明白了廣泛聽取民意的道理。夏禹不但懸鞀建鐸以廣開言路,而且細致地區分了五種民意: 欲拿道來指導的可以擊鼓,欲用義來教誨的可以敲鐘,欲告之以事情的可以搖鐸,欲訴之以憂愁的可以擊磬,欲打官司的可以搖鞀鼓。從道、義,到一般的事情,再到憂愁與訴訟,夏禹所開言路之廣不可謂不寬闊。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夏禹即使在吃飯、洗頭發的過程中也會為了接待百姓而停下來多次,勤政愛民可謂是達到了極點。
夏禹廣泛聽取民意的事跡可謂是中國古代君主的楷模,亦深得民心,也正是因此,夏禹“懸鐘鼓磬鐸,置鞀”的措施逐漸被提煉為了“懸鞀建鐸”這一成語,用以形容統治者能夠廣泛聽取臣民意見。應當說,夏禹這種重視并廣泛聽取民意的做法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優良傳統,如晚于夏禹一千多年的周武王在討伐商紂的誓師大會上,曾面對天下諸侯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但從周武王到近代之前有詳細史料記載的3000年左右的古代文明中,能夠真正做到“懸鞀建鐸”的君主真是少之又少,而能夠像夏禹一樣為了聽取民意而“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更是幾不可見。但只要君主稍微開明一些,能夠意識到“懸鞀建鐸”的意義和價值,一般還是能夠使天下得到較好的治理的;而在閉塞言路、剛愎自用的君主當政時,則往往是中國社會最黑暗的時候。
直到清代末年,當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中國之所以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能夠好好繼承夏禹“懸鞀建鐸”的傳統。如清代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自序》中說:“觀于今日諫諍設專官,民隱不上達,而始知圣人懸鞀建鐸,庶人傳語之法善也。”又如維新派學者陳熾曾說:“泰西議院之法,本古人懸鞀設鐸,閭師黨正之遺意。”(《議院》)
總之,“懸鞀建鐸”,不僅僅聽取各種一般的意見、訴訟、困難,而且聽取道與義。我們祖先的政治理念可謂至深至善矣,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繼承。
上一篇:《淮南子·名言篇·憂父之疾者子,治之者醫》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名言篇·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