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子發(fā)用偷
〔道應訓〕楚將子發(fā)好求技道之士①,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聞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②?!弊影l(fā)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左右諫曰:“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③?”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與④?!焙鬅o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fā)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于是市偷進請曰:“臣有薄技,愿為君行之?!弊影l(fā)曰:“諾。”不問其辭而遣之。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幬帳而獻之⑤。子發(fā)因使人歸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將軍之帷,使歸之于執(zhí)事⑥。”明又復往取其枕⑦,子發(fā)又使人歸之。明日又復往取其簪,子發(fā)又使歸之。齊師聞之,大駭,將軍與軍吏謀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⑧!”乃還師而去。故曰無細而能薄⑨,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資也⑩?!?/p>
〔注釋〕 ① 子發(fā): 楚國將領。技道: 技藝,技術。 ② 偷也: 王念孫認為應是“楚市偷也”。赍: 原注為:“赍,備也?!本邆洹⒊洚?shù)囊馑肌?③ 之禮: 王念孫認為應為“禮之”。 ④ 君曰: 應為“子發(fā)曰”。與: 通“預”。 ⑤ 幬帳: 帷帳。 ⑥ 執(zhí)事: 乃是對對方的敬稱,表示不敢直指對方。 ⑦ 明又:“明又”與下文的“明日又”,王念孫認為應作“明夕”和“明日夕”?!跋Α迸c“又”字相近而誤。 ⑧ 楚君: 王念孫認為“楚君”應為“楚軍”,二字音近而誤。 ⑨ 曰: 衍文。無細而能?。?應作“技無細而能無薄”,意謂人的技藝和能力無所謂高低貴賤。 ⑩ 語見《老子·二十七章》。
【鑒賞】《淮南子》通過這則故事是為了說明君主要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人才,對人才要無所不包、無所不養(yǎng)。照常理來說,我們一般很難想象一個小偷對于征戰(zhàn)有什么益處,所以當子發(fā)來不及束好衣帶、戴正帽子就出來以禮接見這位小偷時,子發(fā)身邊的人都覺得無法理解。而在楚國接連戰(zhàn)敗,楚國的大夫和謀士們都無計可施時,小偷主動請纓,子發(fā)更是在不問清小偷的詳細計策的情況下就果斷地派小偷去行事了。終于,楚軍憑借小偷的技藝免除了危難。
這則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物)是無法(也無必要)一定作如此對應、如此確定的,就如小偷也可以成為征戰(zhàn)中的謀士。因此,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物)也并非是能刻意追求、有意作為所能做到的;刻意追求、有意作為大概只能“追求”到事物的一方面,“作為”成事物的一部分。這就像下圍棋一樣,所下的每步棋,并非一定要在下子時即在這個空間確定地位、即在這個時間立見成效,他所取的是大勢,他所用的是大用,他不求簡單的因果關系,他不求線性的一因一果,“無為”反能“無不為”。正因為這樣,子發(fā)對于一個小偷也能夠給予十分的禮遇以及充分的信任。
與子發(fā)同樣洞察上述道理的人,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還有孟嘗君,他不因盜狗之士、捕鼠之人、雞鳴之客而棄之不養(yǎng),他也是無所不容、無所不包、無所不養(yǎng);他養(yǎng)士不求立即回報而廣大悉備,他知道說不定哪天會派上這些人的用處而隨時成務,果真時值過關,恰用雞鳴之客。由此推衍開來,天下大概是“無不救之人,無可棄之人”的,天下人才大概是“無所不有、無奇不有”的。由此,老子將這稱之為“常善救人”(《老子·二十七章》)。
而這種“常善救人”,按魏源說來又是“真圣人襲明之妙用”,這“妙用”,相當于“道體”下的“道用”。由此而衍推,《老子》最后認定“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與惡的關系也并非是絕對對立而不相容的,如結合上述“常善救人”來看,這其中的關系不也是相當“精妙”的嗎?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女媧補天》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寓言篇·季子治亶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