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篇·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原道訓〕時之反側①,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逮②。夫日回而月周③,時不與人游,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④,時難得而易失也。
〔注釋〕 ① 反側: 翻身,引申為瞬間變化。 ② 逮: 及。 ③ 回、周: 指日月不停地運轉。 ④ 璧: 古代的一種玉器。陰: 日影,光陰。寸陰: 指極短的時間。
【鑒賞】“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說的是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價值比直徑為一尺的璧玉還要珍貴,這是在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由于這句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時間的可貴,所以后人就根據這句話提煉出了“尺璧寸陰”的成語,而且還衍生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諺,足見人們對這句話的認可與重視。
應當說,人類對于“時間”的充分自覺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人類的祖先曾經在漫長的歲月中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艱難生活,生存狀況相當險惡,能夠生存下來就已經是萬幸的了,并沒有太多的閑暇去思考如何對待時間的問題。他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想方設法地努力生存下去。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當人類的生存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的時候,人類才真正掌握了時間的主動權,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于是也就產生了應當如何對待“時間”的問題。值得人類慶幸的是,自從這個問題產生之初,古圣先賢們就對這一問題作出了非常積極的回答,無不強調時間的寶貴。如《尚書大傳·虞夏傳》云:“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謂時間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人應當懂得珍惜時光,奮發向上。孔子亦在河邊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這是在嘆息時間的一去不復返,隨著時間的逝去,人的生命也在流逝。因此把握好時間,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正是在古圣先賢對時間與生命之思索的基礎上,《淮南子》提出了“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這一命題。它更為顯明地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是不能用金錢來計算和衡量的,生命自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說到珍惜時間,不能就時間而論時間,而應當就生命存在的價值來論時間。我們在小學時大概都做過“時間是……”的排比句,比如: 教師說:“時間就是知識。”學生說:“時間就是本領。”軍人說:“時間就是勝利。”農民說:“時間就是豐收。”作家說:“時間就是靈感。”如此等等。但這些僅僅是就不同職業的人的工作成果來說的,并未就生命存在的終極價值來論時間。如果進一步追問: 得到知識最終是為了什么?得到本領最終是為了什么?得到勝利最終是為了什么?得到豐收最終是為了什么?得到靈感最終是為了什么?如此等等,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地深入到生命的本真中去,才能過得更有意義。
作為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意義,活出自己的價值。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 任何意義和價值都應當指向真善美這三種人類最高的理想。如果違背了這一點,那么所謂的意義和價值就只是一種偽善和狡詐。在明了了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之后,就應當抓住每一個當下,正所謂“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逮”。只有勇于抓住每一個當下而無所懈怠,一個人的生命才能夠愈顯豐厚、愈加壯美。
上一篇:《淮南子·寓言篇·三人同舍》鑒賞
下一篇:《淮南子·主題篇·中醫與養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