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文本篇·外儲說右上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①:
經(jīng)一
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師曠之對②,晏子之說③,皆舍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是與獸逐走也,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也④:“善持勢者,蚤絕其奸萌⑤。”故季孫讓仲尼以遇勢⑥,而況錯(cuò)之于君乎⑦?是以太公望殺狂矞⑧,而臧獲不乘驥⑨。嗣公知之⑩,故不駕鹿;薛公知之⑪,故與二欒博⑫。此皆知同異之反也。故明主之牧臣也,說在畜烏。
〔注釋〕① 三: 指勢、術(shù)、法。② 師曠: 人名,春秋時(shí)晉國著名的樂師。③ 晏子: 即晏嬰,字平仲,齊景公的相。④ 子夏: 即卜商,春秋時(shí)衛(wèi)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⑤ 蚤: 通“早”,及早,趁早。⑥ 季孫: 季康子,名肥,春秋時(shí)魯國執(zhí)政大臣。仲尼: 孔子的字。⑦ 錯(cuò): 通“措”,安置。⑧ 太公望: 即呂尚,又稱姜尚、姜子牙,周初賢臣。狂矞(yù): 人名,生平不詳。⑨ 臧獲: 奴婢。臧為奴,獲為婢。⑩ 嗣公: 即衛(wèi)嗣公,一作衛(wèi)嗣君,戰(zhàn)國時(shí)衛(wèi)國的君主。⑪ 薛公: 指孟嘗君田文。⑫ 欒: 通“孿”。
說一
賞之譽(yù)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其除之。
齊景公之晉①,從平公飲②,師曠侍坐。景公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將奚以教寡人③?”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中坐,酒酣,將出,又復(fù)問政于師曠曰:“太師奚以教寡人?”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出之舍,師曠送之,又問政于師曠。師曠曰:“君必惠民而已矣。”景公歸,思,未醒,而得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④,景公之二弟也,甚得齊民,家富貴而民說之⑤,擬于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謂我惠民者,使我與二弟爭民邪?——于是反國⑥,發(fā)廩粟以賦眾貧,散府余財(cái)以賜孤寡⑦,倉無陳粟,府無余財(cái),宮婦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祿米⑧。鬻德惠施于民也,已與二弟爭⑨。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逃楚⑩,公子尾走晉。
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寢之臺而還望其國⑪,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將孰有此?”晏子對曰:“其田成氏乎⑫!”景公曰:“寡人有此國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對曰:“夫田成氏甚得齊民。其于民也,上之請爵祿行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區(qū)釜以出貸⑬,小斗斛區(qū)釜以收之。殺一牛,取一豆肉⑭,余以食士⑮。終歲,布帛取二制焉⑯,余以衣士。故市木之價(jià),不加貴于山;澤之魚鹽龜鱉蠃蚌⑰,不貴于海。君重?cái)浚锍墒虾袷}R嘗大饑,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shù)也,父子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故秦周之民相與歌之曰⑱:‘謳乎,其已乎!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詩》曰:‘雖無德與女⑲,式歌且舞。’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歸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寡人有國而田成氏有之。今為之奈何?”晏子對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奪之,則近賢而遠(yuǎn)不肖,治其煩亂,緩其刑罰,振貧窮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給不足,民將歸君,則雖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或曰: 景公不知用勢,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夫獵者,托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⑳,則身不勞而易及輕獸矣。今釋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與王良之御,而下走逐獸,則雖樓季之足無時(shí)及獸矣㉑。托良馬固車,則臧獲有余。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夫不處勢以禁誅擅愛之臣,而必德厚以與天下齊行以爭民,是皆不乘君之車,不因馬之利,舍車而下走者也。或曰: 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
子夏曰:“《春秋》之記臣?xì)⒕⒆託⒏刚?sup>㉒,以十?dāng)?shù)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今田常之為亂,有漸見矣㉓,而君不誅。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惠,故簡公受其禍㉔。故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絕奸之萌。”
〔注釋〕① 齊景公: 名杵臼,春秋時(shí)齊國的君主。晉: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山西大部和河南、河北、陜西的部分地區(qū)。② 平公: 指晉平公,名彪,春秋時(shí)晉國的君主。③ 太師: 古代對樂官的稱呼,這里指師曠。④ 公子尾、公子夏: 兩人都是齊惠公的后代,齊景公的同族兄弟。⑤ 說: 同“悅”,喜歡。⑥ 反: 同“返”,返回。⑦ 孤: 指幼年喪父的人。寡: 指丈夫已死的婦女。⑧ 受: 通“授”,給予。⑨ 已: 通“以”,用來。⑩ 楚: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湖北全部和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的部分地區(qū)。⑪ 柏寢: 齊國地名,位于今山東博興西北。⑫ 田成氏: 即田成子,名田常,春秋末期齊國執(zhí)政大臣。⑬ 斗斛(hú)區(qū)(ōu)釜(fǔ): 都是齊國量器的名稱,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一斗六升為一區(qū),六斗四升為一釜。⑭ 豆: 古代盛肉的器皿,形似后代的高腳盤。⑮ 食: 通“飼”,供養(yǎng)。⑯ 制: 古代布帛長度單位,一制分兩端,一端為一丈八尺,共三丈六尺。⑰ 蠃: 通“螺”。⑱ 秦周: 齊國城門名,這里用來指齊國首都。⑲ 女: 通“汝”,你。⑳ 王良: 春秋末期晉國人,以善于駕車出名。㉑ 樓季: 戰(zhàn)國時(shí)魏文侯的弟弟,善于奔跑和跳躍。㉒ 《春秋》: 魯國官方的編年史,后經(jīng)孔子修改,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㉓ 見: 同“現(xiàn)”,現(xiàn)出,顯露。㉔ 簡公: 指齊簡公,名任,春秋末期齊國君主。
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①。魯以五月起眾為長溝,當(dāng)此之為,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要作溝者于五父之衢而餐之②。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③,擊毀其器,曰:“魯君有民,子奚為乃餐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請?jiān)唬骸胺蜃蛹灿芍疄槿柿x乎④?所學(xué)于夫子者,仁義也;仁義者,與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不可何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⑤,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禮也⑥!女之餐之,為愛之也。夫禮,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nèi),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不亦誣乎!”言未卒,而季孫使者至,讓曰:“肥也起民而使之⑦,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餐之,將奪肥之民耶?”孔子駕而去魯。以孔子之賢,而季孫非魯君也,以人臣之資,假人主之術(shù),蚤禁于未形,而子路不得行其私惠,而害不得生,況人主乎!以景公之勢而禁田常之侵也,則必?zé)o劫弒之患矣。
〔注釋〕① 子路: 又稱季路,即仲由,春秋時(shí)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郈(hóu): 魯國地名,叔孫氏的封邑,位于今山東東平東南。② 五父之衢: 一條交通大道,在魯國都城曲阜東南。③ 子貢: 即端木賜,春秋時(shí)衛(wèi)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④ 夫子: 對孔子的尊稱。由: 子路自稱。⑤ 女: 通“汝”,你。⑥ 故: 通“固”,原來。⑦ 肥: 季孫自稱。
太公望東封于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①:“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營丘②,使吏執(zhí)殺之以為首誅。周公旦從魯聞之③,發(fā)急傳而問之曰:“夫二子,賢者也。今日饗國而殺賢者④,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無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賞罰勸禁也。且無上名,雖知⑤,不為望用;不仰君祿,雖賢,不為望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祿則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當(dāng)誰為君乎?不服兵革而顯,不親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國也。今有馬于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qū)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托其足。臧獲之所愿托其足于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⑥。今不為人用,臧獲雖賤,不托其足焉。已自謂以為世之賢士而不為主用,行極賢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誅之。”
一曰: 太公望東封于齊。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卻馬于門而狂矞不報(bào)見也,太公望誅之。當(dāng)是時(shí)也,周公旦在魯,馳往止之,比至,已誅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賢者也,夫子何為誅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議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吾恐其亂法易教也,故以為首誅。今有馬于此,形容似驥也,然驅(qū)之不往,引之不前,雖臧獲不托足于其軫也。”
〔注釋〕① 華士: 人名,生平不詳。② 營丘: 古代地名,位于今山東淄博東北。③ 周公旦: 即姬旦,周武王的弟弟。④ 饗: 通“享”,享有。⑤ 知: 同“智”。 ⑥ 辟: 通“避”,避免。
如耳說衛(wèi)嗣公①,衛(wèi)嗣公說而太息。左右曰:“公何為不相也?”公曰:“夫馬似鹿者而題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馬而無千金之鹿者,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也。今如耳,萬乘之相也②,外有大國之意,其心不在衛(wèi),雖辨智③,亦不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薛公之相魏昭侯也④,左右有欒子者曰陽胡、潘其⑤,于王甚重,而不為薛公。薛公患之,于是乃召與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方博有間,謁者言客張季之子在門⑥,公怫然怒,撫兵而授謁者曰:“殺之!吾聞季之不為文也。”立有間,時(shí)季羽在側(cè),曰:“不然。竊聞季為公甚,顧其人陰未聞耳。”乃輟不殺客,大禮之,曰:“曩者聞季之不為文也,故欲殺之;今誠為文也,豈忘季哉!”告廩獻(xiàn)千石之粟,告府獻(xiàn)五百金,告騶私廄獻(xiàn)良馬固車二乘,因令奄將宮人之美妾二十人并遺季也⑦。欒子因相謂曰:“為公者必利,不為公者必害,吾曹何愛不為公?”因私競勸而遂為之。薛公以人臣之勢,假人主之術(shù)也,而害不得生,況錯(cuò)之人主乎⑧!
夫馴烏者斷其下翎焉。斷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祿,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注釋〕① 如耳: 人名,魏國大夫,后到衛(wèi)國做官。② 萬乘: 萬輛兵車,泛指大國。乘,兵車,包括一車四馬。③ 辨: 通“辯”,有口才。④ 魏昭侯: 即魏昭王,名遬(sù),戰(zhàn)國時(shí)魏國君主。⑤ 陽胡、潘其: 都是人名,生平不詳。⑥ 謁者: 主管通報(bào)、接待工作的小官。張季: 人名,生平不詳。⑦ 奄: 通“閹”,宦官。⑧ 錯(cuò): 通“措”,安置。
經(jīng)二
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眾,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惡見則下有因①,而人主惑矣;辭言通則臣難言,而主不神矣。說在申子之言“六慎”②,與唐易之言弋也③。患在國羊之請變④,與宣王之太息也⑤。明之以靖郭氏之獻(xiàn)十珥也⑥,與犀首、甘茂之道穴聞也⑦。堂谿公知術(shù)⑧,故問玉卮;昭侯能木⑨,故以聽獨(dú)寢。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勸“獨(dú)斷”也。
〔注釋〕① 見: 同“現(xiàn)”,表現(xiàn)出。② 申子: 申不害,法家代表人物。③ 唐易: 即唐易鞠,人名,生平不詳。④ 國羊: 人名,生平不詳。⑤ 宣王: 指韓宣王,即韓宣惠王,戰(zhàn)國時(shí)韓國君主。⑥ 靖郭氏: 指靖郭君,即田嬰,孟嘗君田文的父親。⑦ 犀首: 人名,這里指公孫衍,戰(zhàn)國時(shí)魏國人,縱橫家中合縱派的著名人物。甘茂: 戰(zhàn)國時(shí)楚國下蔡人,曾與樗里疾分別擔(dān)任秦武王的左右相。⑧ 堂谿公: 春秋末期楚國所封的一個(gè)吳國逃亡貴族。⑨ 昭侯: 指韓昭侯,戰(zhàn)國中期韓國君主。
說二
申子曰:“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飾之;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司之①;其有欲見,人餌之。故曰: 吾無從知之,惟無為可以規(guī)之②。”
一曰: 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③;慎而行也,人且隨女。而有知見也④,人且匿女;而無知見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⑤;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曰: 惟無為可以規(guī)之。”
〔注釋〕① 司: 通“伺”,偵察,探測。② 規(guī): 通“窺”,窺測。③ 女: 通“汝”,你。④ 知: 同“智”。⑤ 臧,通“藏”,躲避。
田子方問唐易鞠曰①:“弋者何慎?”對曰:“鳥以數(shù)百目視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謹(jǐn)周子廩。”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國。”鄭長者聞之曰②:“田子方知欲為廩,而未得所以為廩。夫虛無無見者,廩也。”
一曰: 齊宣王問弋于唐易子曰③:“弋者奚貴?”唐易子曰:“在于謹(jǐn)廩。”王曰:“何謂謹(jǐn)廩?”對曰:“鳥以數(shù)十目視人,人以二目視鳥,奈何不謹(jǐn)廩也?故曰‘在于謹(jǐn)廩’也。”王曰:“然則為天下何以為此廩?今人主以二目視一國,一國以萬目視人主,將何以自為廩乎?”對曰:“鄭長者有言曰:‘夫虛靜無為而無見也。’其可以為此廩乎!”
〔注釋〕① 田子方: 名無擇,戰(zhàn)國時(shí)魏文侯之師。② 鄭長者: 人名,戰(zhàn)國初期的道家人物。③ 齊宣王: 名辟疆,戰(zhàn)國時(shí)齊國君主。
國羊重于鄭君①,聞君之惡己也,侍飲,因先謂君曰:“臣適不幸而有過,愿君幸而告之。臣請變更,則臣免死罪矣。”
客有說韓宣王,宣王說而太息②。左右引王之說之以先告客以為德。
靖郭君之相齊也,王后死,未知所置,乃獻(xiàn)玉珥以知之。
一曰: 薛公相齊,齊威王夫人死③,中有十孺子皆貴于王,薛公欲知王所欲立而請置一人以為夫人。王聽之,則是說行于王,而重于置夫人也;王不聽,是說不行,而輕于置夫人也。欲先知王之所欲置以勸王置之,于是為十玉餌而美其一而獻(xiàn)之。王以賦十孺子。明日坐,視美餌之所在而勸王以為夫人。
〔注釋〕① 鄭君: 即韓王。② 說: 同“悅”,滿意。③ 齊威王: 名田齊,戰(zhàn)國中期齊國國君。
甘茂相秦惠王①,惠王愛公孫衍,與之間有所言,曰:“寡人將相子。”甘茂之吏道穴聞之,以告甘茂。甘茂入見王,曰:“王得賢相,臣敢再拜賀。”王曰:“寡人托國于子,安更得賢相?”對曰:“將相犀首。”王曰:“子安聞之?”對曰:“犀首告臣。”王怒犀首之泄,乃逐之。
一曰: 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梁王之臣也②。秦王欲得之與治天下,犀首曰:“衍其人臣者也,不敢離主之國。”居期年,犀首抵罪于梁王,逃而入秦,秦王甚善之。樗里疾③,秦之將也,恐犀首之代之將也,鑿穴于王之所常隱語者。俄而王果與犀首計(jì),曰:“吾欲攻韓,奚如?”犀首曰:“秋可矣。”王曰:“吾欲以國累子,子必勿泄也。”犀首反走再拜曰:“受命。”于是樗里疾也道穴聽之矣。郎中皆曰:“兵秋起攻韓,犀首為將。”于是日也,郎中盡知之;于是月也,境內(nèi)盡知之。王召樗里疾曰:“是何匈匈也,何道出?”樗里疾曰:“似犀首也。”王曰:“吾無與犀首言也,其犀首何哉?”樗里疾曰:“犀首也羈旅,新抵罪,其心孤,是言自嫁于眾。”王曰:“然。”使人召犀首,已逃諸侯矣。
〔注釋〕① 秦惠王: 即秦惠文王,名駟,戰(zhàn)國中期秦國君主。② 梁王: 指魏惠王。③ 樗里疾: 秦惠文王的異母兄弟,受重用,后任秦武王的相。
堂谿公謂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巵,通而無當(dāng),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對曰:“夫瓦器,至賤也,不漏,可以盛酒。雖有乎千金之玉巵,至貴而無當(dāng),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今為人之主而漏其群臣之語,是猶無當(dāng)之玉巵也。雖有圣智,莫盡其術(shù),為其漏也。”昭侯曰:“然。”昭侯聞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后,欲發(fā)天下之大事,未嘗不獨(dú)寢,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也。
一曰: 堂谿公見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巵而無當(dāng),有瓦巵而有當(dāng)。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巵。”堂谿公曰:“白玉之巵美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當(dāng)耶?”君曰:“然。”堂谿公曰:“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語,譬猶玉巵之無當(dāng)。”堂谿公每見而出,昭侯必獨(dú)臥,惟恐夢言泄于妻妾。
申子曰:“獨(dú)視者謂明,獨(dú)聽者謂聰。能獨(dú)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經(jīng)三
術(shù)之不行,有故。不殺其狗,則酒酸。夫國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①。人主無堯之再誅②,與莊王之應(yīng)太子③,而皆有薄媼之決蔡嫗也。知貴、不能,以教歌之法先揆之。吳起之出愛妻④,文公之?dāng)仡嶎R⑤,皆違其情者也。故能使人彈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注釋〕① 社鼠: 藏身于土地神壇的老鼠。社,祭土地神的壇。② 堯: 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傳說中的賢君。③ 莊王: 即楚莊王,名侶,“春秋五霸”之一,又稱荊莊王。④ 吳起: 戰(zhàn)國初期衛(wèi)國人,法家代表人物,杰出的軍事家。⑤ 文公: 指晉文公,名重耳,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顛頡: 晉國大臣,曾隨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
說三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②,遇客甚謹(jǐn),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③,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人,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故桓公問管仲⑥:“治國最奚患?”對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對曰:“君亦見夫?yàn)樯缯吆?樹木而涂之,鼠穿其間,掘穴托其中。熏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涂阤⑦: 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收利于民,入則比周而蔽惡于君。內(nèi)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內(nèi)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j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故人臣執(zhí)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焉得無亡乎?
一曰: 宋之酤酒者有莊氏者,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酤莊氏之酒,其狗龁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⑧。問曰:“何為不酤莊氏之酒?”對曰:“今日莊氏之酒酸。”故曰: 不殺其狗則酒酸。桓公問管仲曰:“治國何患?”對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則木焚,灌之則涂阤,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則為勢重以收利于民,入則比周謾侮蔽惡以欺于君,不誅則亂法,誅之則人主危,據(jù)而有之,此亦社鼠也。”故人臣執(zhí)柄擅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shù)不行矣。
〔注釋〕① 宋: 諸侯國名,范圍包括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等的部分地區(qū)。② 升: 量具,這里指量酒的器具。概: 刮平升斗的小木棍。③ 縣: 同“懸”,懸掛。④ 楊倩: 人名,生平不詳。⑤ 甕(wèng): 盛酒的瓦器。⑥ 桓公: 指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管仲: 名夷吾,齊桓公的相。⑦ 阤(zhì): 毀壞,敗壞。⑧ 佗(tuō): 同“他”,其他。
堯欲傳天下于舜①。鯀諫曰②:“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③。共工又諫曰④:“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于幽州之都⑤。于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于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也。”
荊莊王有茅門之法曰⑥:“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霤者⑦,廷理斬其辀⑧,戮其御。”于是太子入朝,馬蹄踐霤,廷理斬其辀,戮其御。太子怒,入為王泣曰:“為我誅戮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廟⑨,尊社稷。故能立法從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誅也?夫犯法廢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⑩。臣乘君,則主失威;下尚校,則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將何以遺子孫?”于是太子乃還走,避舍露宿三日,北面再拜請死罪。
一曰: 楚王急召太子。楚國之法,車不得至于茆門⑪。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驅(qū)車至于茆門。廷理曰:“車不得至茆門。至茆門,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須無潦。”遂驅(qū)之。廷理舉殳而擊其馬⑫,敗其駕。太子入為王泣曰:“廷中多潦,驅(qū)車至茆門,廷理曰‘非法也’,舉殳擊臣馬,敗臣駕。王必誅之。”王曰:“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儲主而不屬,矜矣⑬!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級,而開后門出太子。“勿復(fù)過。”
〔注釋〕① 舜: 我國原始社會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堯的繼承人。② 鯀: 夏后氏部落的首領(lǐng),禹的父親。③ 羽山: 古代山名,位于今江蘇連云港西。④ 共工: 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⑤ 幽州: 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東部和遼寧部分地區(qū)。⑥ 茅門: 即雉門。⑦ 霤(liù): 屋檐下滴水的地方。⑧ 辀(zhōu): 車轅。 ⑨ 宗廟: 祖宗的神廟,安置祖宗神主和祭祀的地方。⑩ 尚: 通“上”。⑪ 茆門: 即茅門。⑫ 殳(shū): 竹柄上裝有八角圓球的長兵器。⑬ 矜: 通“賢”,賢能。
衛(wèi)嗣君謂薄疑曰①:“子小寡人之國以為不足仕,則寡人力能仕子,請進(jìn)爵以子為上卿②。”乃進(jìn)田萬頃③。薄子曰:“疑之母親疑,以疑為能相萬乘所不窕也。然疑家巫有蔡嫗者,疑母甚愛信之,屬之家事焉。疑智足以信言家事,疑母盡以聽疑也,然已與疑言者,亦必復(fù)決之于蔡嫗也。故論疑之智能,以疑為能相萬乘而不窕也;論其親,則子母之間也;然猶不免議之于蔡嫗也。今疑之于人主也,非子母之親也,而人主皆有蔡嫗。人主之蔡嫗,必其重人也。重人者,能行私者也。夫行私者,繩之外也;而疑之所言,法之內(nèi)也。繩之外與法之內(nèi),仇也,不相受也。”
一曰: 衛(wèi)君之晉④,謂薄疑曰:“吾欲與子皆行⑤。”薄疑曰:“媼也在中,請歸與媼計(jì)之。”衛(wèi)君自請薄媼。薄媼曰:“疑,君之臣也,君有意從之,甚善。”衛(wèi)君曰:“吾以請之媼⑥,媼許我矣。”薄疑歸,言之媼也,曰:“衛(wèi)君之愛疑奚與媼?”媼曰:“不如吾愛子也。”“衛(wèi)君之賢疑奚與媼也?”曰:“不如吾賢子也。”“媼與疑計(jì)家事,已決矣,乃請決之于卜者蔡嫗。今衛(wèi)君從疑而行,雖與疑決計(jì),必與他蔡嫗敗之。如是,則疑不得長為臣矣。”
〔注釋〕① 薄疑: 人名,曾在趙國和衛(wèi)國做官。② 上卿: 最高一級的卿。③ 頃: 土地計(jì)量單位,百畝為一頃。④ 晉: 魏的別名。⑤ 皆: 通“偕”,一同,一起。⑥ 以: 通“已”,已經(jīng)。
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詘之,其聲反清徵者乃教之①。
一曰: 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
吳起,衛(wèi)左氏中人也②,使其妻織組而幅狹于度③。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fù)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其妻對曰:“吾始經(jīng)之而不可更也。”吳子出之。其妻請其兄而索入。其兄曰:“吳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與萬乘致功,必先踐之妻妾然后行之,子毋幾索入矣。”其妻之弟又重于衛(wèi)君④,乃因以衛(wèi)君之重請吳子。吳子不聽,遂去衛(wèi)而入荊也。
一曰: 吳起示其妻以組曰:“子為我織組,令之如是。”組已就而效之,其組異善。起曰:“使子為組,令之如是,而今也異善,何也?”其妻曰:“用財(cái)若一也⑤,加務(wù)善之。”吳起曰:“非語也。”使之衣歸。其父往請之,吳起曰:“起家無虛言。”
〔注釋〕① 徵(zhǐ): 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一種音調(diào)。② 左氏: 衛(wèi)國的邑名,位于今山東曹縣西北。③ 組: 絲織的帶。④ 又: 通“有”。⑤ 財(cái): 通“材”,材料。
晉文公問于狐偃曰①:“寡人甘肥周于堂,巵酒豆肉集于宮②,壺酒不清,生肉不布,殺一牛遍于國中,一歲之功盡以衣士卒,其足以戰(zhàn)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弛關(guān)市之征緩刑罰,其足以戰(zhàn)民乎?”狐子曰:“不足。”文公曰:“吾民之有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③,有罪者赦之,貧窮不足者與之,其足以戰(zhàn)民乎?”狐子對曰:“不足。此皆所以慎產(chǎn)也④;而戰(zhàn)之者,殺之也。民之從公也,為慎產(chǎn)也,公因而迎殺之,失所以為從公矣。”曰:“然則何如足以戰(zhàn)民乎?”狐子對曰:“令無得不戰(zhàn)。”公曰:“無得不戰(zhàn)奈何?”狐子對曰:“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對曰:“不辟親貴⑤,法行所愛。”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陸⑥,期以日中為期,后期者行軍法焉。于是公有所愛者曰顛頡后期,吏請其罪,文公隕涕而憂。吏曰:“請用事焉。”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懼曰:“君于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猶行法焉,況于我則何有矣。”文公見民之可戰(zhàn)也,于是遂興兵伐原⑦,克之。伐衛(wèi)⑧,東其畝,取五鹿⑨。攻陽⑩。勝虢⑪。伐曹⑫。南圍鄭⑬,反之陴。罷宋圍。還與荊人戰(zhàn)城濮⑭,大敗荊人,返為踐土之盟⑮,遂成衡雍之義⑯。一舉而八有功。所以然者,無他故異物,從狐偃之謀,假顛頡之脊也。
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彈之。今人主之于治亦然: 非不知有苦則安;欲治其國,非如是不能聽圣知而誅亂臣⑰。亂臣者,必重人;重人者,必人主所甚親愛也。人主所甚親愛也者,是同堅(jiān)白也⑱。夫以布衣之資,欲以離人主之堅(jiān)白、所愛,是以解左髀說右髀者⑲,是身必死而說不行者也。
〔注釋〕① 狐偃: 字子犯,晉文公的舅父,又叫舅犯。② 巵(zhī)酒豆肉: 形容酒肉不多。巵,酒杯。豆,盛肉的器具。③ 郎中: 君主的侍從官員,負(fù)責(zé)通報(bào)和警衛(wèi)。④ 慎: 通“順”。⑤ 辟: 通“避”。⑥ 圃陸: 即被廬,晉國地名。⑦ 原: 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濟(jì)源西北。⑧ 衛(wèi): 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東北部和河北、山東部分地區(qū)。⑨ 五鹿: 衛(wèi)國地名,位于今河南清豐西北。⑩ 陽: 指陽樊,地名,位于今河南濟(jì)源東南。⑪ 虢: 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鄭州西北。⑫ 曹: 諸侯國名,位于今山東定陶西。⑬ 鄭: 諸侯國名,位于今河南中部,黃河以南地區(qū)。⑭ 城濮: 衛(wèi)國地名,位于今河南濮陽南。⑮ 踐土: 鄭國地名,位于今河南武陟東南。⑯ 衡雍: 一作河雍,鄭國地名,位于今河南原陽西南。⑰ 知: 同“智”,智慧。⑱ 堅(jiān)白: 指石頭的“堅(jiān)”和“白”兩種屬性。⑲ 髀: 大腿。
【鑒賞】在這篇文章中,韓非子分別闡述了君主運(yùn)用“勢”、“術(shù)”、“法”控制臣下的道理。
“勢”、“術(shù)”、“法”是韓非貢獻(xiàn)給君主們的一整套如何統(tǒng)治臣下,防止“人主壅蔽,大臣專權(quán)”(《韓非子·孤憤》)的權(quán)謀術(shù),以至于在隨后的幾千年中被專制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當(dāng)作寶貝,秦嬴政就曾對韓非大為嘆賞:“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起來,韓非應(yīng)該是先秦權(quán)術(shù)理論的集大成者。
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歐洲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馬基亞弗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人,他和韓非一樣主張為達(dá)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馬基亞弗利在《君主論》一書中說:“一個(gè)稱職的君王,必須要擁有獅子般的兇猛和狐貍般的狡猾”,他主張君主為了達(dá)到政治目的應(yīng)該使用一切人和野獸的手段,“君主必須知道如何以野獸的方式行事。在這樣做的時(shí)候,他必須同時(shí)具有獅子和狐貍的長處,因?yàn)楠{子無法識破陷阱,而狐貍卻無力抵御狼群”。而《君主論》在歐洲的地位可同《韓非子》在中國受重視的程度相媲美,據(jù)說歐洲歷代帝王都把《君主論》作為案頭讀物,在滑鐵盧戰(zhàn)役后,人們從拿破侖的戰(zhàn)車?yán)镎业降膶憹M批閱的書就是《君主論》;而勞施寧在回憶希特勒時(shí)提到,希特勒將馬基亞弗利和瓦格納視為對他的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并且,在他的床頭也一直放著一本《君主論》。
極權(quán)思想使得無論是韓非還是馬基亞弗利,都可以說是臭名昭著。但是,正如羅素在《西方哲學(xué)史》中論及的那樣,馬基亞弗利盡管有時(shí)候的確荒謬驚人,但他的政治哲學(xué)是“科學(xué)性的經(jīng)驗(yàn)學(xué)問,拿他對事務(wù)的親身經(jīng)驗(yàn)作基礎(chǔ),力求說明為達(dá)到既定目的所需用的手段,而不講那目的該看成是善是惡這個(gè)問題”,在那個(gè)特定時(shí)代里,他只是表現(xiàn)出了“政治中的不誠實(shí)”和“思想上的誠實(shí)”。又如同雨果在《悲慘世界》第四部第一卷《幾頁歷史》中所說的那樣,“他只是事實(shí)罷了”。這樣的判斷也適用于韓非,他的思想是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g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的,只是誠實(shí)地表現(xiàn)了政治斗爭中的不誠實(shí),他的權(quán)術(shù)觀念也只是政治斗爭經(jīng)驗(yàn)的陳述。更何況,韓非最善于在歷史中為他的觀點(diǎn)找到事實(shí)的佐證。巴爾扎克在《幻滅》中把歷史分為兩部: 一部是官方的,騙人的歷史,用來做教科書;另一部是秘密的,可以從中看出國家大事的真正原因,是一部可恥的歷史。《韓非子》屬于后者,因?yàn)轫n非生活的時(shí)代特征是“天地易位,四時(shí)易鄉(xiāng),列星殞墜,旦暮晦盲。……仁人絀約,敖暴擅強(qiáng)……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荀子·賦》)爭奪政治權(quán)力是赤裸裸的歷史事實(shí)。
世易時(shí)移,誰要在理性時(shí)代依然奉韓非的極權(quán)主義為圭臬,肯定是行不通的,但他的思想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可以不單單把韓非的思想看成是一門冷酷的政治哲學(xué),也可看成一門管理學(xué),其中包含著組織、領(lǐng)導(dǎo)的理論、方法、藝術(shù);而這樣,對于我們調(diào)整審視自身的眼光和面對世界的姿態(tài)都是有幫助的。
直面競爭和挑戰(zhàn)。根據(jù)韓非的觀點(diǎn),跟在別人后面學(xué)習(xí)別人成功的方法是不得要領(lǐng)的。他認(rèn)為,要懂得利用權(quán)勢以消除隱患,即通過賞、譽(yù)、罰、毀等措施收復(fù)人心,使人為自己效勞,如果“與天下齊行”,和一般人采用同樣的做法,就好比“與獸逐走”,是不可能成功的。對今天的管理者來講,這就是競爭的藝術(shù)。他提出告誡:“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所以應(yīng)該加強(qiáng)預(yù)防,對禍患的苗頭要及時(shí)處理,不應(yīng)該等到不可救藥的時(shí)候:“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喻老》)這不只是管理工作者應(yīng)該懂得的道理,實(shí)際對于我們每個(gè)人的立身處世都有著警示作用。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韓非明確指出“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韓非子·難二》)。所以,君主用來驅(qū)使臣下的“非爵祿則刑罰”。這運(yùn)用到管理領(lǐng)域,就是激勵(lì)機(jī)制的實(shí)行。對于“用人”的法則,韓非有一個(gè)形象的說法:“今有馬于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驅(qū)之不前,卻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托其足。臧獲之所愿托其足于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這給當(dāng)代人的正面啟示在于,個(gè)人主義總是被限定在一定范圍內(nèi),個(gè)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在一個(gè)團(tuán)隊(duì)中,就要服從管理,要具備大局意識和團(tuán)隊(duì)精神。
當(dāng)然,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切說法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絕對的服從可能會使人喪失個(gè)體的獨(dú)立性,如何在服從管理與遠(yuǎn)離奴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是韓非的學(xué)說沒有涉及而現(xiàn)代“用人”理念卻無法回避的。有一則著名的海外舊聞: 美國前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先生,曾在聲名煊赫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手下任職,其軍銜是上校,他工作扎實(shí),思維敏捷,長于寫作,有出色的組織能力,然而他太愛“獨(dú)立思考”,在上司面前常常不“聽話”,有時(shí)還頂撞上司,叫麥克阿瑟上將下不了臺,結(jié)果被人譏為“不好用的上校”,于是有人建議麥克阿瑟先生撤掉他,但麥克阿瑟卻回答:“人才有用不好用,奴才好用沒有用。”這個(gè)故事告訴我們,善于“用人”的人并不會要求下屬一味盲目服從,他可以有自己的獨(dú)立思考,但他必須是真正的人才,而絕非通過時(shí)下流行的那種以“耍酷”、“作秀”來掩飾內(nèi)在空疏的人。
如果把韓非的“無為術(shù)”移用于現(xiàn)代社會,那就是領(lǐng)導(dǎo)要時(shí)時(shí)提防屬下,老板要處處提防員工。說到底這種方法的提出,乃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信任度的缺失。這種思想的提出,是基于對“人性本惡”的認(rèn)識,人心險(xiǎn)惡,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對世道人心不信任的普遍存在,工作場所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少有人會被忠誠、友誼所打動(dòng),人們似乎更傾向于控制他人,為了逃避懲罰而更多地采用不道德的手法,如撒謊、欺騙等,從而形成一個(gè)“不能信任”與“不信任”互證的怪圈。
韓非主張君主應(yīng)提防所有的人,他舉了一個(gè)例子: 韓昭侯每想對天下采取大的行動(dòng),沒有不單獨(dú)睡覺的,“惟恐夢言泄于妻妾”。世道如此恐怖,人心如此陰暗,真叫人觸目驚心。然而,韓非最后就死于他所宣揚(yáng)的“防人”心理,他到了秦國,深受嬴政喜歡,李斯等人嫉恨他,于是進(jìn)讒言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是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難怪司馬遷感嘆:“余獨(dú)悲韓非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看來,韓非的思想雖然有值得借鑒之處,但內(nèi)在的矛盾乃至糟粕也是明顯存在的,我們不能不批判地?fù)P棄。
上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備內(nèi)》鑒賞
下一篇:《韓非子·文本篇·外儲說右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