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出處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
孔子說:“《志》中有這樣的話:‘言語用來表達思想,文采用來完備語言。’不說話,誰知道他的思想是什么?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能傳布到遠方。”
名句解讀
語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與否,直接影響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沒有嫻熟的語言技巧,如同沒有精良的手藝,難以把一塊用事實與思想凝聚的高級面料縫織成一件得體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動形象的語言,才能感染讀者,成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在寫景時,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寫人時,神形畢肖,讓人如見其行;論理時,亦莊亦諧,準確鮮明,給人一種內在的邏輯力量。
經典故事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文采飛揚的人。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名篇《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三都賦》以富麗的文采受到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這個故事就是“洛陽紙貴”。
上一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