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出處
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尚書·周書·旅獒》
譯文
圣明的王敬重德行,所以四周的民族都來歸順。不論遠近,都來貢獻各方的物產,但只是些可供衣食器用的東西。明王于是昭示這些貢品給異姓的國家,使他們不要荒廢職事;分賜寶玉給同姓的國家,用這些東西展示親愛之情。人們并不輕視那些物品,只以德意看待那些物品。德盛的人不輕易侮慢。輕易侮慢官員,就不可以使人盡心;輕易侮慢百姓,就不可以使人盡力。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戲弄人就失德,戲弄物就喪志。自己的意志,要依靠道來安定;別人的言論,要依靠道來接受。不做無益的事來妨害有益的事,事就能成;不重視珍奇物品,百姓的用物就能充足。犬馬不是土生土長的不養,珍禽奇獸不收養于國。不寶愛遠方的物品,遠人就會來;所重的是賢才,近人就安了。
名句解讀
大約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之后,威德廣被四海。西方有蠻夷之邦進貢了一頭獒犬,高四尺有余,能曉解人意,威猛而善于和人搏斗,與當時中原之犬大不相同。當時任太保的召公奭,擔心武王會因喜好此犬而荒廢政事,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名曰《旅獒》,告誡武王不要“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即不要醉心于某些自己所喜好的事物,從而喪失了積極進取的志氣。前句“玩人喪德”很少被提及,但“玩人”之法,五花八門,從肉體到精神,輕則戲弄、侮辱,重則奪人性命。“玩人”傷天害理,一無可取之處。全句是說把人作為玩物會喪失禮義廉恥,沉溺于身外之物會喪失抱負志向。
經典故事
春秋時,衛懿公是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他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醉,喪失了進取之志,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車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了大臣的不滿,百姓怨聲載道。
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只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于滎澤,由于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
以上是玩鶴喪國的例子,而“玩人喪德”更為可惡。“玩”人者,大多是在某一方面處于強勢,被“玩”者一定身處弱勢,身不由己。“玩人”之法,五花八門,從肉體到精神,輕則戲弄、侮辱,重則奪人性命。“玩人”傷天害理,一無可取之處。
秦王嬴政欣賞韓非的學說和才智,想方設法將他弄到身邊。但丞相李斯唯恐韓非受到重用,不顧同門之誼,進讒言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希望嬴政殺掉他以絕后患,嬴政開始以為有理,便命令殺掉韓非,李斯立刻給韓非送去毒藥,逼他自盡,韓非請求面見嬴政,李斯不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李斯后來在與太監趙高的爭斗中一敗涂地,被夷滅三族、腰斬咸陽,實在也是罪有應得。
人無德不立。耽于所好,人之常情,但“玩人喪德,玩物喪志”,萬不可失了人之大德,否則,終會自食惡果。
上一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疑行無成,疑事無功》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