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勤勉好學,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他的謚號叫‘文’。”
名句解讀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么可恥。反過來,位尊者求教于位卑者,能力強者求教于能力弱者,博聞者求教于寡陋者,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于開口了。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不妨嘗試著向你的學生討教,向你的屬下討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教的問題用認真詢問的口氣說出來,那才難能可貴!
經典故事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還非常地謙虛。在孔圉死后,衛國國君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的謚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的謚號?”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并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明白了。
歐陽修在滁州任太守時,和瑯琊寺的和尚智仙關系很好,常到瑯琊山游玩。這個和尚專門為他在游山的路旁修了一座亭子,歐陽修給它起名為“醉翁亭”,為了紀念它,歐陽修還寫了一篇《醉翁亭記》。文章寫好后,他抄了幾份,一大早就讓手下的衙役把文章分別貼在各個城門上,一個城門貼一份,目的是讓行人為他修改。同時,他還派出鑼鼓手,在各個城門口敲鑼擊鼓,引起行人的注意。他的誠意最終感動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人。這個老人是一個砍柴的樵夫。他對歐陽修說:“大人,我聽衙役讀了你的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實情,就是開頭太啰嗦!”為了讓老人提出更詳細的意見,他又給老人把開頭背了一遍。他背道:“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剛念到此,老人把手一揚,說:“停,毛病就在此。”歐陽修恍然大悟:“您的意思是這些山名不必一一點出?”樵夫說:“是這么回事。太守,你上過瑯琊山的南天門嗎?站在南天門,大豐山、烏龍山、白米山還有花山,一轉身就全都映入眼簾,四周都是山!”歐陽修聽了忙說道:“言之有理!”當即在底稿上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并讀給樵夫聽。樵夫滿意地說:“環滁皆山也,用五個字來概括,就不啰嗦了。”
上一篇:《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