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出處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記·中庸》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作“性”,順著本性行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作“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作“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作“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名句解讀
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在《大學》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的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修養自身。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分而言之,“中”指思想方法,而“和”則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行為效果。“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樂,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
“中庸”作為儒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代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做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自然的,所以叫作“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作“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經典故事
宋代蘇洵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作為一名將領,首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心”,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或者麋鹿突然從旁邊躍出,仍然保持從容鎮定,這樣才能談得上控制戰場局面,取得最后的勝利。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東晉的軍隊數量遠遠比不上前秦,東晉都城建康一片震恐。丞相謝安認為,敵我兵力雖然懸殊,可是敵軍孤軍深入,內部矛盾重重,戰斗力并不太強,東晉以少勝多是完全可能的。他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并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萬前去抵御。
謝玄心中忐忑,臨行前向謝安詢問對策,謝安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經安排好了。”便絕口不談軍事。謝玄心中還是沒底,又讓張玄去打聽。謝安仍然閉口不談軍事,卻拖著他下圍棋。張玄的棋藝本來遠在謝安之上,但此時兵臨晉境,張玄沉不住氣,謝安則神氣安然,結果張玄輸在謝安的手里。
果然,東晉軍隊利用前秦軍心不穩的弱點,在淝水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敵軍。當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么,小兒輩大破賊。”(因為謝玄等是謝安的子侄輩)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后,謝安不再抑制心頭的喜悅,進屋的時候,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也沒發覺。
謝安不是沒有喜怒哀樂,在強敵壓境的危急關頭,不害怕、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是,放縱自己的情緒無濟于事,只有保持冷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謝安的高明之處是把情緒控制在了合適的范圍,所以才取得了成功,在亂世之中既保全了自己,又保護了國家。
上一篇:《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多行不義必自斃》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