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
出處
故圣人之制事也,能節宮室、通車輿以實藏,則國必富、位必尊;能適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贍、身必安矣;能移無益之事、無補之費,通幣行禮,而黨必多、交必親矣。……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故意定而不營氣情。氣情不營則耳目谷、衣食足;耳目谷、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
——《管子·禁藏》
譯文
因此,圣明君主的行事,能夠儉治宮室,撙節車駕來充實國家貯備,則國必富而位必尊;能夠撙節衣服、拋棄玩好之物來加強農業生產,則財用必足而地位必然鞏固;能夠擺脫無益的活動、無益的開支,來進行通幣行禮的外交活動,則盟國必多而關系必然親睦。……不要做沒有意義的工作,不要做無益的事情,這樣就意氣安定,思想感情不受迷惑。思想感情不受迷惑則耳聰目明、衣食豐足;耳聰目明、衣食豐足,就不會彼此爭奪,不會互相怨怒,上下可以相親,用不著動用武力了。
名句解讀
這兩句的大意是:不要做沒有意義的工作,不要干沒有益處的事情。這兩句話的原意是說圣明君主行事應講究實效,不要做于事無補的工作。現在可用以說明做事應該講求效益,無益之事不可為,無補之功不可做,不能枉費精力,毫無所得。這個普通的道理,告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工作效益,凡是無益處的事,應該堅決停辦。
經典故事
大文豪蘇軾愛民為民,清正廉潔,政績卓著,人稱蘇賢良。他為官40年,每到一處都能廣交朋友,調查研究;訪貧問苦,扶危濟困;集思廣益,問計民眾;科學施政,造福一方。徐州抗洪率先垂范,帶領百姓日夜奮戰,采納老和尚建議,在清山鑿渠,引洪水入黃河。杭州防疫親自動手,采用同鄉秘方,發動眾人配藥,很快控制了瘟疫。他動員大家收養孤兒,上書廢除溺嬰惡俗,呼吁寬免百姓公債,修改害民衙規,掩埋無主枯骨。
他在潁州時,開封一帶水患嚴重,有人輕率地提出開鑿新河,把開封積水引向淮河的建議,并且得到了朝廷的批準。這是一項很能表現自己的政績工程,是名利雙收的事情。蘇軾卻沒有輕易地實施,而是親自率人實地勘察。當他用當時的水平儀進行測量后,發現淮河的水位比開封的還要高,如果盲目開河,河水勢必倒流。于是,他有理有據地提出反對意見,使朝廷收回成命,避免了這一勞民傷財、有害無益的浩大工程。
面對宰相王安石的激進改革,蘇軾直言改革對百姓的危害,主張關心百姓生活,勸告皇帝優先富民。為了百姓,他竟敢說:“苛政猛于虎,如今全國已有二十萬虎狼在橫行了。”因反對改革,他被排擠出朝廷,但仍能因法便民,趨利避害,維護一方百姓權益。《宋元通鑒》記載:“時新法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司馬光執政后,全盤否定改革,蘇軾站在百姓的角度,建議司馬光吸收新法的合理部分,并因此與司馬光發生爭執,又被排擠出朝廷。蘇軾每離任一方,百姓都戀戀不舍,扶老攜幼,自發送別,場面感人,蘇軾坐船經過蘇州時,岸上觀者達萬人。
蘇軾一生中所作所為,只以“能否與民有福”為宗旨,不做無補于世的事,只為有益于民的事。
上一篇:《不以一眚掩大德》賞析|譯文|出處|解讀|
下一篇:《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賞析|譯文|出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