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權(quán)與法的名言名句大全
國家不會禁止任何人在他思想中對別人經(jīng)常藏著謀害毒殺的禍心,只要國家已確知對于劍和軋輪的恐懼會不斷阻止那禍心真正起作用。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法律的唯一目的是嚇住人不要侵犯別人的權(quán)利,因為只是為了每人都有保障而無須承受非義,人們才結(jié)集為國家,才放棄施行非義而承擔(dān)維護(hù)國家的重責(zé)。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綜觀人類的行為,大抵不外不正、極端的不公平、冷酷、甚至殘忍,縱有與之相反的例外,也僅是偶然發(fā)生而已。基于此,才有國家和立法需要。
[德]叔本華《愛與生的苦惱》
法律是責(zé)罰破壞和平之人,這種人既已破壞了人際的平和關(guān)系,已不得再享有“公民之榮譽”,而須身為楚囚了。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真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國家,人們必須從創(chuàng)造一些人物著手,這些人的天性根本就能讓他們?yōu)榱斯驳母@鴱氐谞奚约旱母@?br>
[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用蠻橫來決定問題,一旦決定就不能改變。這是大家所知道的強權(quán)原理,當(dāng)然這是一種諷刺的說法,就好像說蠢人也有機智一樣。
[德]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訴訟的八大要素如下: 一,充分的理由;二,足夠的鈔票;三,一位誠實而老練的代理人; 四,有力的證據(jù);五,一位能言善辯的律師;六,一位秉公的法官; 七,一個能明察秋毫的陪審團; 八,好運氣。
[英]喬·塞爾溫《競選倫敦市財務(wù)總管時的演講》
訴訟法總是有利于有錢人,而對一貧如洗的窮人來說卻是一種苦惱。
[法]盧梭《民約論》
訴訟既耗時間又破財,既費神又拖累朋友。
[英]喬·赫伯特《外國諺語名句選》
法律的最大缺點就是: 一件訴訟案可以引出二十件訴訟案來。
[英]喬·赫伯特《外國諺語名句選》
財產(chǎn)是訴訟中的成功因素。[英]托·富勒《圣戰(zhàn)》
在一千磅法律里,沒有一盎司仁愛。
[英]約翰·雷《英國諺語大全》
法律如果殘暴,就會不利于實行。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壞法律是一切暴虐中最可惡的一種。
[英]伯克《在布里斯托爾的演說》
法律和專橫是不共戴天的仇敵。
[英]伯克《沃倫·黑斯廷斯第三天的控告》
一朝官吏,一朝綱紀(jì)。
[英]約翰·雷《英國諺語大全》
權(quán)力和綱紀(jì)是不能同存共榮的。
[古羅馬]普盧塔克《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裘力斯·凱撒》
誰要在橋下睡覺,在街上乞討或偷別人的面包,公正的法律都會加以禁止,不論他是窮鬼還是富豪。
[法]庫厄納斯《現(xiàn)代的普盧塔克》
法律太松,守法的人就不多;法律太嚴(yán),執(zhí)法的人就不多。
[美]本·富蘭克林《格言歷書》
誰把法律當(dāng)兒戲,誰就必然亡于法律。
[英]喬·拜倫《關(guān)于攻占阿爾哈馬的一首悲歌》
法律被人恪守,只不過是法律而已; 然而一旦被人觸犯,那它就是法律加劊子手了。
[古希臘]米南德《殘篇集》
法律和執(zhí)法機構(gòu)常易松弛。我們必須像對鐘表一樣,不時地擦拭它們,給它們上發(fā)條,把時間對準(zhǔn)。
[美]比徹 《人生觀》
執(zhí)行好法律的最佳方法就是教會人們把壞法律踩在腳下。
[美]溫 · 菲利普斯《1852年4月12日的演講》
被法律制裁的人的希望泯沒后,只得求助于暴力。如果法律是他們的敵人,那么他們也將成為法律的敵人;那些心懷奢望而又無所牽掛的人,往往是很危險的。
[英]伯克《1777年10月8日給福克斯的信》
暴力和鼓噪聲淹沒了法律的聲音。
[法]蒙田 《隨筆錄》
法律在暴力面前是沒有發(fā)言權(quán)的。
[古羅馬]西塞羅《為米洛辯護(hù)》
法律的基礎(chǔ)不是理論,而是事實。
[古羅馬]西塞羅《勒奇布斯》
人無過時,法律可束之高閣;人敗壞時,法律也就被觸犯了。
[英]本·迪斯累里《康塔里尼·弗萊明》
人類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
[英]托·富勒 《箴言集》
在這貪污的人世,罪惡的鍍金的手也許可以把公道推開不顧,暴徒的贓物往往成為枉法的賄賂;可是天上卻不是這樣的,在那邊一切都無可遁避,任何行動都要顯現(xiàn)它的真相,我們必須當(dāng)面為我們自己的罪惡作證。
[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如果有人問是毫無法律,如在野蠻的美洲人中間那樣,還是法律太多,如在文明的歐洲人中間那樣,更能把人類推向罪惡的深淵,那未見過這兩種情形的人就會說: ——是后者; 要知道,羊群自處總要比有狼群在一旁逼視著快活得多。
[美]托·杰弗遜《杰弗遜文集》
在法律上,哪一件卑鄙邪惡的陳訴不可以用娓娓動聽的言詞掩飾它的罪狀?
[英]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法律可以揭露罪惡,卻不能消除罪惡。
[英]彌爾頓《失樂園》
有多少罪孽就會有多少法律。
[英]彌爾頓《失樂園》
我們依照習(xí)俗生活得舒適,而法律卻妨礙我們。
[英]喬·赫伯特《外國諺語名句選》
法律是不悖習(xí)俗的。
[古羅馬]普勞圖斯《特
里努穆斯》
風(fēng)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廢除法律。
[英]博斯威爾《約翰遜傳》
世上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兩種: 我們生活在各個城市里所受制的法律叫成文法;那種由習(xí)俗發(fā)展而來的法則叫不成文法。
[古希臘]第歐根尼《柏拉圖傳》
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人類思想的進(jìn)步。
[美]托·杰弗遜《杰弗遜文集》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偉的大廈,庇護(hù)著我們大家; 它的每一塊磚石都壘在另一塊磚石之上。
[英]高爾斯華綏 《正義》
人民的安全是高于一切的法律。
[古羅馬]西塞羅《勒奇布斯》
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個人的安全之上。
[古羅馬]西塞羅《善與惡》
法律的制定不是為了處理某些具體案件,而是為了服務(wù)于全民。
[英]博斯威爾《約翰遜傳》
法律不可能給每個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體和大多數(shù)人,我們就該滿足了。
[古羅馬]李維 《歷史》
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少法律。
無名氏《波利條菲亞》
屬于同一民族的人們之間的聯(lián)合,是比較緊密的; 屬于同一國家的公民之間的聯(lián)合,則更加緊密。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的祖先喜歡把國立的法律看成一回事,把民事法和不成文法看成是另外一回事。
[古羅馬]西塞羅《論責(zé)任》
一個國家的絕對公理,是受著這個國家的完美的理智——法律——啟發(fā)的。
[美]喬特《美國律師界的保守勢力》
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法律要體現(xiàn)——或應(yīng)該體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土地所有者的意志。
[英]喬·斯威夫特《雜感錄》
法律是制度的一種形式,好的法律就一定代表好的制度。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xué)》
極端的法規(guī),就是極端的不公。
[古羅馬]西塞羅《論責(zé)任》
當(dāng)法律不能主持正義的時候,至少應(yīng)該讓被害者有傾吐不平的合法權(quán)利。
[英]莎士比亞 《約翰王》
上帝把法律和公平湊合在一起,可是人類卻把它們拆開。
[英]查·科爾頓 《萊肯·沉思錄》
法律的基礎(chǔ)有兩個,而且只有兩個……公平和實用。
[英]伯克《關(guān)于教皇法律的短文集》
如果一個不容質(zhì)疑的君王可以肆意踐踏我們得以安身立命的法律,法律就等于一紙空文。
[英]約·德萊頓《押沙龍與阿奇托菲爾》
法律是國王意志的體現(xiàn)。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好人不必太拘泥于法律。
[美]愛默生《論政治》
法律總是蹂躪赤貧者,而闊人們總是支配法律。
[英]哥爾斯密 《旅行者》
任何法律都有漏洞,就看你能不能找到。
《法國諺語》
法律好比蜘蛛網(wǎng),當(dāng)輕柔的小蟲落在上面時,它顯得牢不可破;而大一點的蟲子卻能破網(wǎng)而溜。
[古希臘]第歐根尼《梭倫傳》
任何勢力都不應(yīng)凌駕于法律之上。
[古羅馬]西塞羅《善與惡》
法律在你之上,你切不可逾越。
[英]托·富勒《箴言集》
王子不在法律之上,而法律卻在王子之上。
[古羅馬]小普林尼《圖拉真頌》
嚴(yán)格遵守成文法無疑是一個好公民的美德之一,然而這還不算最崇高的美德。執(zhí)行必需的法律、自衛(wèi)的法律以及拯救祖國于危難之中的法律,才是更崇高的義務(wù)。
[美]托·杰弗遜《杰弗遜文集》
入鄉(xiāng)隨俗,這是規(guī)矩中的規(guī)矩,法律中的法律。
[法]蒙田 《隨筆集》
人若遵守法律——不論什么法律——就能處處如意。
[美]愛默生《論謹(jǐn)慎》
法律不是主人,而是奴仆; 誰遵守了它們,誰就可指使它們。
[美]比徹《來自普利茅斯講壇的諺語》
無辜者是不需要法律的。
[古希臘]米南德《殘篇集》
好人無需視法如虎,因為有了法,好人才安全,壞人才恐懼。
[英]馬辛杰《陳舊的法律》
法律是朝三暮四的。
[英]喬·赫伯特 引自《外國諺語名句選》
聰明人懂得,愚蠢的法規(guī)是一根一捻即斷的沙繩。……法律只是一本備忘錄罷了。……我們的法律是一種印著我們自己肖像的貨幣。
[美]愛默生《論政治》
像房子一樣,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英]伯克《關(guān)于教皇法律的短文集》
法律是為了保護(hù)無辜而制定的。
[英]愛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那些永恒的公正的法律是我們行動的準(zhǔn)則和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
[英]埃·伯克《沃倫·黑斯廷斯的控告》
法律是受上帝的啟發(fā)而形成的正確規(guī)則; 它指點著誠實的人,禁止著倒行逆施的人。
[古羅馬]西塞羅《反腓力辭》
法律源于人的自衛(wèi)本能。
[美]英格索爾《摩西的一些錯誤》
法律是社會的習(xí)慣和思想的結(jié)晶。
[美]托·伍·威爾遜《1893年在普林斯頓的演講》
法律是人類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為公益得出的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
[英]塞繆爾·約翰遜《雜文集》
誰都不應(yīng)凌駕于法律之上,誰也都不應(yīng)受法律的欺凌; 當(dāng)我們要求人們遵守法律時,無需征得他們的同意。
[美]西·羅斯福《1904年1月的咨文》
我還是這種觀點: 與其有那么多荒誕的法律,還不如一條法律都不要。
[法]蒙田 《隨筆集》
要叫我判斷兩只鷹,哪一只飛得更高; 判斷兩條狗,哪一條吠得更響;判斷兩柄劍,哪一柄更鋒利;判斷兩匹馬,哪一匹跑得更穩(wěn); 判斷兩個姑娘,哪一個的眼睛更媚人,我倒是略知一二。可是關(guān)于法律上的細(xì)致精微的論點,說老實話,我并不比一個傻子懂得更多。
[英]莎士比亞《亨利六世》上篇
被敗壞的道德踐踏了的法律還有何意義?
[古羅馬]賀拉斯《頌詩集》
法律雖然暫時昏睡,但它并沒有死去。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就是因為智慧會發(fā)光,密謀會遮人耳目,所以成文法才顯得那么明白無誤,那么無懈可擊。
[英]約·德萊頓《牡鹿與豹》
無罪釋放一個歹人,還不如別去控告他,這樣反而更安全些。
[古羅馬]李維《歷史》
制定法律法令,就是為了不讓強者做什么事都橫行霸道。
[古羅馬]奧維德《羅馬歲時記》
除了那些我們?yōu)樽约褐贫ǖ姆赏猓磺蟹啥际强尚Φ摹?br>
[美]愛默生 《論政治》
法律對不夠懲罰條件的對象是無能為力的。
[英]托·富勒《箴言集》
我們不能把法律當(dāng)作嚇鳥用的稻草人,讓它安然不動地矗立在那邊,鳥兒們見慣以后,會在它頂上棲息而不再對它害怕。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人類有法律,事物有規(guī)律,這是不容輕視的。
[美]愛默生《論政治》
溺愛兒女的父親倘使把藤鞭束置不用,僅僅讓它作為嚇人的東西,到后來它就會被孩子們所藐視,不會再對它生畏。我們的法律也是一樣,因為從不施行的緣故,變成了毫無效力的東西,膽大妄為的人,可以把它恣意玩弄; 正像嬰孩毆打他的保姆一樣,法紀(jì)完全蕩然掃地了。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我們這兒有的是嚴(yán)峻的法律,對于放肆不馴的野馬,這是少不了的羈勒……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要是第一個犯法的人受到了處分,那么許多人也就不敢為非作惡了。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法律是公正的,可是太殘酷了。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法律不外人情,只有暴君酷吏才會借著法律的威嚴(yán)肆其荼毒。
[英]莎士比亞《雅典的泰門》
也有犯罪的人飛黃騰達(dá),也有正直的人負(fù)冤含屈; 十惡不赦的也許逍遙法外,一時失足的反而鐵案難逃。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法官要是自己有罪,那么為了同病相憐的緣故,犯罪的人當(dāng)然可以逍遙法外。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真是一個殺風(fēng)景的世界! 咱們放風(fēng)月債的倒夠了楣,他們放金錢債的,法律卻讓他穿起皮袍子來,怕他著了涼;那皮袍子是外面狐皮里面羊皮,因為狡猾的狐貍比善良的綿羊值錢,這世界到處是好人吃苦,壞人出頭!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法官有一種惡魔樣的慈悲,你要是懇求他,他可以放你活命,可是你將終身披戴鐐銬直到死去。
[英]莎士比亞《一報還一報》
在叛亂的時候,一切不合理的事實都可以武斷地成為法律……
[英]莎士比亞《科利奧蘭納斯》
法律應(yīng)該簡明,以便未受教育的人一看即懂。
[古羅馬]塞內(nèi)加《致魯西流書信集》
一英鎊愛情能抵一磅法律。
[英]托·富勒 《箴言集》
法律只是事實的公認(rèn)。
[德]馬克思 《哲學(xué)的貧困》
國因法律而昌,法律因人而貴。
[日]日蓮 《立正安國論》
沒有無義務(wù)的權(quán)利,也沒有無權(quán)利的義務(wù)。
[德]馬克思《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
沒有強制力的法是不燃燒的火,不照耀的燈火。
[德] 耶林《法的目的》
我同意他的觀點: “與其生活在萬事都有法度的地方,不如呆在萬事都無法度的處所。
[英]弗·培根 《箴言集》
理智可以制定法律來約束感情,可是熱情激動起來,就會把冷酷的法令蔑棄不顧。
[英]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春秋) 老聃《老子》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春秋)老聃《老子》
人無法則悵悵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
(戰(zhàn)國) 荀況《修身》
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 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
(戰(zhàn)國) 荀況《王制》
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其有法者以法行,無法者以類舉,聽之盡也;偏黨而無經(jīng),聽之辟也。
(戰(zhàn)國) 荀況 《王制》
下忘其身,內(nèi)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
(戰(zhàn)國) 荀況 《榮辱》
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誅而不賞,則勤厲之民不勸;誅賞而不類,則下疑俗儉,而百姓不一。
(戰(zhàn)國) 荀況 《富國》
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jìn)也; 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賢者不可得而進(jìn)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
(戰(zhàn)國) 荀況《富國》
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dǎo)之也。
(戰(zhàn)國) 荀況 《性惡》
古者,刑罰不怒罪,爵賞不窬德。故,殺其父,而臣其子; 殺其兄,而臣其弟; 分然各以其誠通。
(戰(zhàn)國) 荀況《君子》
明君之蓄其臣也,盡之以法,質(zhì)之以備。
(戰(zhàn)國) 韓非《愛臣》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 奉法者弱,則國弱。
(戰(zhàn)國) 韓非《有度》
明君之行賞也,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 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
(戰(zhàn)國) 韓非 《主道》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 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戰(zhàn)國) 韓非《有度》
厲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
(戰(zhàn)國) 韓非 《有度》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戰(zhàn)國)韓非《有度》
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誅,無功者皆欲尊顯。而圣人之治國也,賞不加于無功,而誅必行于有罪者也。
(戰(zhàn)國) 韓非 《奸劫弒臣》
無捶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無規(guī)矩之法,繩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圓; 無威嚴(yán)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
(戰(zhàn)國) 韓非 《奸劫弒臣》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 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
(戰(zhàn)國) 韓非 《飾邪》
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 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戰(zhàn)國) 韓非 《飾邪》
道法萬全,智能多失。夫懸衡而知平,設(shè)規(guī)而知圓,萬全之道也。
(戰(zhàn)國)韓非《飾邪》
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
(戰(zhàn)國)韓非 《有度》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戰(zhàn)國) 韓非 《有度》
法之所知,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
(戰(zhàn)國) 韓非 《有度》
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 仁之為道,偷樂而后窮。圣人權(quán)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
(戰(zhàn)國) 韓非 《六反》
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 必于賞罰,賞罰不阿,則民用官,官治則國富,國富則兵強,而霸王之業(yè)成矣。
(戰(zhàn)國) 韓非 《六反》
刑當(dāng)無多,不當(dāng)無少。
(戰(zhàn)國) 韓非《難二》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戰(zhàn)國)韓非《詭使》
釋法術(shù)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
(戰(zhàn)國) 韓非 《用人》
主施其法,大虎將怯; 主施其刑,大虎自寧。法刑茍信,虎化為人,復(fù)反其真。
(戰(zhàn)國) 韓非 《揚權(quán)》
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細(xì),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加大罪,故奸必止者也。
(戰(zhàn)國) 韓非 《六反》
輕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驅(qū)國而棄之也; 犯而誅之,是為民設(shè)陷也。
(戰(zhàn)國) 韓非 《六反》
輕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今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戰(zhàn)國) 韓非 《六反》
賁、育不量敵,則無勇名; 盜跖不計可,則利不成。
(戰(zhàn)國) 韓非 《守道》
設(shè)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立法,非的以備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盜跖也; 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
(戰(zhàn)國) 韓非 《守道》
托天下于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奸人不僥幸。寄千金于羿之矢,則伯夷不得亡,而盜跖不敢取,堯明于不失奸,故天下無邪; 羿巧于失廢,故千金不亡。
(戰(zhàn)國) 韓非 《守道》
釋法制而妄怒,雖殺戮而奸人不恐。
(戰(zhàn)國) 韓非 《用人》
治強生于法,弱生于阿。
(戰(zhàn)國)韓非《外儲說右下》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戰(zhàn)國)韓非《內(nèi)儲說上七術(shù)》
君好法,則臣以法事君; 君好言,則臣以言事君; 君好法,則端直之士在前; 君好言,則毀譽之臣在側(cè)。
(戰(zhàn)國)商鞅《商君書·修權(quán)》
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
(戰(zhàn)國)韓非《外儲說右下》
法令行而私道廢矣。
(戰(zhàn)國)韓非《詭使》
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則國危。
(戰(zhàn)國)韓非 《難一》
治賊,非治所治也; 治所治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盜,非治所刑也; 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 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內(nèi)之邪,此所以為治也。
(戰(zhàn)國) 韓非《六反》
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 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戰(zhàn)國) 韓非 《五蠹》
罪重而刑輕,刑輕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戰(zhàn)國) 韓非 《飭令》
飭令,則法不遷; 法平,則吏無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行法曲斷,以五里斷者王,以九里斷者強,宿治者削。
(戰(zhàn)國) 韓非 《飭令》
法令所以導(dǎo)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漢)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
立善防惡謂之禮,禁非立是謂之法。
(晉)傅玄 《傅子·法刑》
法,國之權(quán)衡也,時之準(zhǔn)繩也。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yuǎn)罪也。
(宋)歐陽修《劍州司理參軍董壽可大理寺丞制》
法存則國安,法亡則國危。
(宋)楊萬里《上壽皇乞留張拭黜韓玉書》
法而不智,則天下之死法也。
(宋)蘇軾《東坡志林》
未有無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
(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
(宋)曾鞏《戰(zhàn)國策目錄序》
疏法勝于密心,寬令勝于嚴(yán)主。
(明)呂坤《呻吟語·治道》
法者,輔治之具,當(dāng)以教化為先。
(明) 薛瑄 《讀書錄》
中者立法之本,信者行法之要。
(明)薛瑄《讀書錄》
情可順而不可徇,法宜嚴(yán)而不宜猛。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
法不立,亂亡之道也。
(清) 章炳麟《秦政記》
法制數(shù)變,國家之大患。
(清) 申涵煜 《省心短語》
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法學(xué)之盛衰,與政之治忽,實息息相通。
(清)沈家本《法學(xué)盛衰說》
國內(nèi)紛爭,皆由大法不立。
孫中山 《護(hù)法宣言》
治法,沒有絕對的善。
謝覺哉《民主和法律》
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
徐特立《抗日十大綱領(lǐng)》
國之存也,存于法;人之生也,生于理。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
有法制而無道德以為之本,則法律皆偽,政治皆敝。
康有為 《政論集》
“惡法勝于無法”,意思是我們的法雖然一時還不可能盡善盡美,但總比無法要好。
董必武《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公開出來的刑賞是法,但有不便公開出來的部分則便歸于術(shù)的范圍,這里是還有好多蹊蹺的。
郭沫若《十批判書》
不懂法律不能成為無罪的借口。
《中國諺語》
法律不負(fù)殺人的責(zé)任,也就像這責(zé)任不應(yīng)該使槍刀擔(dān)負(fù)一個樣。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老實人》
國家沒有法制,就不能成為一個國家。
董必武《在軍事檢察院檢察長、軍事法院院長會議上的講話》
推重權(quán)勢的結(jié)果流而為專制獨裁,那是必然的結(jié)論。
郭沫若《十批判書》
婦女們不僅有為社會奮斗的義務(wù),且有為生命和真理奮斗的權(quán)利。
彭柏山《戰(zhàn)火中的書簡》
上一篇:關(guān)于未來的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關(guān)于欲望的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