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其所 是死猶生》原文與賞析
故諺云:“人是苦蟲,我命在天。”死得其所,血食①百世,是死猶生也。況口碑流傳,壽與之等生……為將者,不必計死生,但求做得忠臣義士,便受苦受惱,不過將數十年幻軀②棄了,換個萬古秀名,豈不有余利耶?勘破③此關,便能真心任事,臨陣不懼矣。(《十四卷本》)
【注釋】①血食:即接受祭祀,古代常以殺牲取血祭祀。②幻軀:虛幻的身軀。③勘破:參透,覺悟。
【譯文】所以,有諺語說:“人就是一條苦命的小蟲,我的命運由天主宰。”一個人只要死得有價值,能享祀百代,雖死猶生。何況他聲名流傳,生命就會得到延續……為將之人,不必計較個人生死,但求做個忠臣義士,即使受苦受委屈,甚至獻出生命而換來萬古英明,難道我不是賺了好處?能夠參透這個道理,便能盡職盡責,臨危不懼了。
【評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人固有一死”人人皆知,而怎樣認識和面對死亡卻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古代圣賢很早就開始思考和認識生命與死亡。一般人的本性都是樂生惡死,以安享天年、壽終正寢為歸宿;而軍人的職業則意味著危險犧牲,他們以為國盡忠、戰死疆場為最高境界。軍人以“榮譽重于生命”為原則正是對普通人生死觀念的顛覆和升華。正所謂:以己之死,換人之生;死得其所,雖死猶生。
上一篇:《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母氏圣善,我無令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