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用兵》原文與賞析
《五經》有著非常豐富的政治與軍事思想。與其注重倫理道德相適應,它提倡德治,注重民本,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思想資源。
儒家崇尚“德治”和“圣人之治”,認為道德是政治之根本,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著表率作用,尤其是君主要以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用刑罰與武力去威服天下。《易經》認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即圣人如果能體貼并感化世道人心,就能促成天下和平安寧;《尚書》強調德行在治國中的重要性,認為“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德日新,萬邦惟懷”;《詩經》稱贊“矢其文德、洽此四國”的周王,因為它不知疲倦地布施文德,才使萬邦得以和諧。《禮記》所提倡的“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更是儒家“德治”思想的最鮮明體現;《左傳》則提醒統治者要把“親仁善鄰”作為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法寶。在提倡“德治”的同時,他們還看到“法治”的重要意義。“明慎用刑”思想的提出,表明他們對如何發揮法律在治國安邦中的作用已經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
儒家還具有非常可貴的“民本思想”。《尚書》認為“安民則惠”,即人君只有使民眾安居樂業才算仁愛,民眾也才會懷念他、擁戴他。《左傳》提出“民為神主”,認為,國君應當把人民的利益看做自己的利益,政權才能鞏固。而邾文公不惜用死來踐行“命在養民”的壯舉更是令人感動。
《五經》的軍事思想也不應忽視。例如《春秋·左傳》中,晉國大夫宣子強調戰爭中的攻心戰,他說:“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關于對待戰爭的態度,孔子并不懼怕戰爭,但堅決反對不義之戰:“懷惡而討,雖死不服”。即如果抱著丑惡的目的去討伐別人,別人就是死了也不會心服。
由此可見,《五經》中所具有的豐富的治國用兵思想,值得今人借鑒,對于今天的治國安邦也不無裨益。
上一篇:《子產》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二者不偏勝》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