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之璧》原文與賞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 (《韓非子·和氏》)
【注釋】和氏:卞和,春秋時期楚國人。玉璞(pú):未經加工雕琢的玉石。楚山:即荊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縣境內。厲王:指楚武王熊通之兄蚡(fén)冒,名熊眴(shùn),在位時間是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即下文的楚文王熊貲(zī),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玉人:玉匠。相:鑒定。誑(kuáng):欺騙。刖(yuè):古代一種砍腳的酷刑。薨(hōng):古代稱君主之死叫薨。奚:為什么。題:評定。理:加工。璧:美玉的通稱。
【譯文】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玉石,就雙手捧著把它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玉匠對玉石作了鑒別,玉匠說:“這是塊石頭?!背柾跽J為卞和是在欺騙自己,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左腳。楚厲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雙手捧著他的玉石把它獻給楚武王。楚武王讓玉匠鑒別它。玉匠還是說:“這是塊石頭?!背渫跻舱J為卞和是在欺騙自己,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腳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接著流出血來。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就派人詢問原因,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么要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因為被砍掉了腳而悲傷,我悲傷的是寶玉卻被認定為石頭,忠貞誠實的人卻被說成是騙子,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楚文王就派玉匠雕琢這塊玉石,果然得到的是一塊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評說】道家把道視為珍寶,說在圣人披著的不起眼的粗布衣服下面,揣著真正的寶物,然而沒有人能夠識別;儒家以仁為寶物,以“非誠勿擾”的姿態等待求賢若渴的君王登門訪求;法家視法術為珍寶,主張臣下應當為了君主的利益而毛遂自薦。但是,存心為人著想,也可能會反遭不公正的對待甚至迫害。韓非也意識到,面對嗜殺的君主,哪怕是進獻寶物也會兇多吉少。不可思議的是,進獻寶物只為成全君主的一己之私,卞和不知何故心意如此赤誠?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固然可貴,但是為謬論而獻身不僅愚昧,而且可悲。
上一篇:《和易以思,可謂善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和而不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