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圣人胸中萬理渾然,寂時則如懸衡鑒①,感之則若決江河,未有無故自發(fā)一善念。善念之發(fā),胸中不純善之故也。故惟有旦晝之梏亡②,然后有夜氣之清明③。圣人無時不夜氣,是以胸中無無,故自見光景。
【譯文】圣人胸中,萬種道理都混在一起,寂靜的時候,如同秤和鏡懸掛在高處,感動時則如江河決水,不會無故發(fā)一個善念。善念的發(fā)生,是因為胸中不是純善的緣故。因此,惟有白天不使夜間和平旦所發(fā)出來的善念和清明之氣消亡,然后才可以保持住清明的夜氣。圣人無時不處于清明的夜氣之中,所以胸中沒有一點兒空缺,自然能看清各種事物。
注釋
【注釋】①寂時則如懸衡鑒:寂時,靜的時候。衡鑒,即衡、鏡。衡可以量輕重,鏡可以照美丑,指辨別是非丑惡的尺度。 ②旦晝之梏亡:《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朱熹注:“梏,械也。……言人之良心雖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間,亦必有所生長。故平旦未與物接,其氣清明之際,良心猶必有發(fā)見者。但其發(fā)見至微,而旦晝所為之不善,又已隨而梏亡之。”朱熹解釋“梏亡”,是指善的行為的亡失。呂坤則相反,專指用強制克服掉不善的行為。 ③夜氣:指清明之氣。
上一篇:為宇宙完人甚難,自初生以至屬纊,徹頭徹尾無些子破綻尤難,恐亙古以來不多幾人。其余圣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綻后來修補,比至終年晚歲,才得干凈,成就了一個好人,還天付本來面目。故曰湯、武反之也,曰反,則未反之前便有許多欠缺處。今人有過便甘自棄,以為不可復(fù)入圣人境域,不知盜賊也許改過從善,何害其為有過哉?只看歸宿處成個甚人,以前都饒得過。
下一篇:治心之學(xué)莫妙于“瑟僴”二字,瑟訓(xùn)嚴密,譬之重關(guān)天險,無隙可乘。此謂不疏,物欲自消其窺伺之心。僩訓(xùn)武毅,譬之將軍按劍,見者股栗。此謂不弱,物欲自奪其猖獗之氣。而今吾輩靈臺四無墻戶,如露地錢財,有手皆取。又孱弱無能,如殺殘俘虜,落膽從人。物欲不須投間抵隙,都是他家產(chǎn)業(yè);不須硬迫柔求,都是他家奴婢。更有那個關(guān)防?何人喘息?可哭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