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曰利?》原文與賞析
孟子對(梁惠王)①曰:“王,何必曰利②?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③利而國危矣。萬乘④之國,弒⑤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⑥;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⑦。未有仁而遺⑧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⑨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一)
注釋
①梁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也稱魏惠王。孟子在這段話中論述了講“利”求“利”的危害,以及國君行“仁義”而治的思想。②利:利益。③交征:相互爭奪。④乘:指古代一輛用四匹馬拉的兵車。萬乘,指天子大國;千乘,指諸侯小國。⑤弒:指臣殺君、下殺上的殺害。⑥家:指古代有封邑的可擁有千輛兵車的公卿、可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⑦饜(yàn):滿足。⑧遺:遺棄。⑨后:怠慢。
譯文
孟子對(梁惠王)說:“大王,你為什么一定要講利益呢?(利是亂之始啊。)(治理國家)有仁義也就夠了。如果國君只講‘怎么做才能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只講‘怎么做才能對我的家庭家族有利’、士和百姓只講‘怎么做才能對我個人自身有利’,那么就會因上下相互爭奪利益而使國家有殺、奪之禍的危險。那么,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里,殺害國君的必定是大國的公卿;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里,殺害國君的必定是小國的大夫。在有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千輛兵車的公卿和在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他們的利益已占整個國家的十分之一了,不能說不多吧。假如是先利后義,那么士和百姓不奪取大夫的利益、大夫不奪取國君的利益,是不會滿足的。我沒見過有仁德的人遺棄他的父母的,我沒見過有禮義的人怠慢他的君主的。”
感悟
義與利是從古至今綿延了幾千年的一對道德范疇。孟子強調“義”的重要性是對的,但反對“利”、有意忽略“利”,則難免虛妄。
上一篇:《何名懺悔》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侯王廟聖史碑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