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進逆言,誠心勸摯友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管是忠告還是批評,是勸誡還是建議,逆言總是很難讓人接受,甚至會引起反感或敵意,取得相反的效果,這就要求人們在進逆言的時候講究方式方法。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丞相比干多次直言進諫,紂王非但不聽,還下令將比干剖心處死。就連以胸懷寬廣、善于納諫著稱的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往往也會因為魏征的直諫而勃然大怒,更何況一般人。
語言是一把利器,一不小心就會刺傷他人的自尊。所以在進逆言時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盡量采用委婉的方式,以便于對方接受。
北宋年間,大臣寇準與張詠友情深厚。寇準深謀遠慮,有治國興邦之能;張詠能詩善文,有倚馬可待之才。
寇準出任宋真宗的宰相時,張詠任益州(今成都市)刺史,他對屬僚說:“寇公奇才,只可惜學術(shù)不足!”后來寇準被貶出知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時,張詠剛好從益州調(diào)回京師洛陽。張詠路過陜州,寇準在任所設盛宴款待張詠。臨別時,寇準送張詠至陜州城郊,問張詠:“張公有何見教?”張詠說:“《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當時并不明白張詠所說何意。回到任所后,寇準找出《漢書》讀《霍光傳》,至“不學無術(shù),暗于大理”一句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張公是說我不學無術(shù)呢!”從此寇準刻苦研讀,成了忠賢皆備、文略俱全的好宰相。
作為寇準的至交好友,張詠自然很了解寇準的為人,因此才有那么一句評語——“寇公奇才,只可惜學術(shù)不足!”,但此時寇準剛剛升任宰相,意氣風發(fā),張詠也不好潑他冷水,因此直到寇準被貶任陜州,問張詠有何見教的時候,張詠才說了一句“《漢書·霍光傳》不可不讀”,畢竟說人無學無術(shù)是很傷人自尊的事情,而這么一來,寇準不但明白了好友的意思,而且很愉快地接受了建議。
智慧總結(jié)
善于聽取不同意見,是帝王能奪取天下的重要保證。無論做什么事,實際上都會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點,就看如何去對待它。遮遮掩掩,有時也能過去;將錯就錯,有時也不一定會出什么大問題。然而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可能會給事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如果敢于正視問題,敢于接受不同意見,不僅不會損失什么;相反,一旦形成一種良好的品格,反而會增加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從而獲益更多。
上一篇:屈原絕唱《離騷》
下一篇:平和待人,化解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