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名言篇·以治待亂,以靜待嘩》鑒賞
〔軍爭〕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鑒賞】這是孫子關于在戰爭時如何“治心”以擊敗敵人的名言。杜牧注:“《司馬法》曰:‘本心固。’言料敵制勝,本心已定,但當調治之,使安靜堅固,不為事撓,不為利惑,候敵之亂,伺敵之嘩,則出兵攻之矣。”陳啟天注:“治者,謂精神整飭也。靜者,謂精神安定也。亂者,謂精神錯亂也。嘩者,謂精神慌張也。我將士之精神,能修養到時時整飭而且安定之境地,又設計使敵將士之精神漸次陷于錯亂而且慌張之境地,則決戰未有不勝者。治心者,精神修養之事。戰爭變化不測,易使人陷于恐怖狀態。為將者,欲統軍出生入死以求勝利,非確有精神修養者莫辨。我有精神修養則我勝,敵有精神修養則敵勝。將士精神修養最要之條目,莫過于治與靜;最忌之缺點,莫過于亂與嘩。曾國藩云:‘軍事變化無常,每當危疑震撼之際,愈當澄心定慮,不可發之太驟。’即謂將心須治且靜也。”以上注釋,對戰爭中將士“治心”的重要以及如何治心,都作了詳細的闡解,并引述《司馬法》和曾國藩的言論以佐其說。這些對理解孫子的名言,實大有幫助。戰爭時,將士的心態必須沉著、冷靜,以等待敵人的混亂、精神慌張而進攻之,這是孫子總結的又一個勝敵之法。
東漢末年,曹操大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后不久,袁紹病故。很多人勸曹操趁機進擊冀州,而郭嘉建議暫時緩攻。他向曹操分析形勢說:袁紹生前愛袁譚、袁尚二子,臨死也沒有確定繼承人。他的謀士郭圖、逄紀也各懷鬼胎,勾心斗角。故袁氏內部必然會陷于紛爭。如果現在急于進擊冀州,勢必促使他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不如先南下佯攻劉表,待袁氏內訌變亂后再回軍北上,冀州可一舉而得。曹操從其計,遂引軍南下。當曹軍到達西平(今河南西平縣)時,探子報告稱袁氏兄弟已為爭位大打出手,袁譚兵敗退出冀州。曹操見時機成熟,乃迅速回軍北上,大敗在兄弟爭位中心勞力竭的袁尚,順利占領冀州。
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曹操“治心”有方,他往往以沉著、冷靜的心態,選擇對手混亂、煩躁的有利時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擊敗一個個擁兵割據的群雄,他的勢力和威望愈來愈大。
上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下一篇:孫子兵法·名言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