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韓愈·山石[1]》原文、賞析、鑒賞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2]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3]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4]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5]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6]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7]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8]
[1]這首七言古詩作于貞元十七年七月,作者游洛陽惠林寺時。這是紀游詩,依《詩經》之例,取首二字為題。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貞元八年進士。歷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國子監四門博士、監察御史,上書言宮市之弊,觸怒皇帝,貶陽山令。憲宗時協助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事,貶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時召回,任國子監祭酒。后歷任京兆尹,兵部、吏部侍郎,卒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后世因稱“韓文公”。韓愈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其詩向散文化發展,對宋詩有深刻影響。詩文均收入《韓昌黎集》。
[2]“山石”二句:犖(luo)確,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行徑微:山路狹窄。寺:指洛陽北山的惠林寺。開頭二句從經過山路黃昏到寺寫起。
[3]“升堂”二句:殿堂和廳堂地基較高,故進入曰升。坐階,出殿堂坐在石階上。梔子:茜草科常綠灌木,夏季開花大而白,果實圓卵形,色黃。二句寫進出殿堂所見。
〔4〕“僧言”二句:佛畫,指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稀,依稀模糊。二句寫觀看壁畫,以火(燈)照明,表示光線已經昏暗。
〔5〕“鋪床”二句:疏糲,簡單的齋飯。糲,糙米。二句寫留宿用餐。
〔6〕“天明”二句:無道路,不辨道路。出入高下,進出山谷,上下山峰。二句寫清晨在煙霧彌漫的山中各處漫游。
〔7〕“山紅”二句:山紅,指山花遍生。櫪,即櫟,俗名柞樹,一種高大喬木。十圍,樹干粗大;兩臂合抱叫一圍。二句寫游山所見山景,紅花綠水,古木參天。
〔8〕“人生”四句:局束,即拘束。(ji),韁繩,用作動詞,受控制之意。吾黨二三子,語出《論語》,孔子多次對其弟子們這樣說:“吾黨之小子狂簡”、“二三子以我為隱乎”。結尾四句寫游后感想,人生能這樣多么快活,何必受拘束被人控制,唉,我們志同道合的幾個朋友,怎么能在這里過到老不再回去呢。
這首紀游詩可以看作一篇詩體游記,描述了游賞山寺的全過程。它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按照時間推移和游程順序,依次敘寫所見、所聞、所感,詩中不用穿插逆折,也不用鋪陳渲染,全用素描式的散文筆調,一句一景,如展畫冊。它所以沒有流水賬式的呆板乏味之弊,是因為略去了不必要的情節,而選擇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如黃昏蝙蝠,雨后蕉梔,舉火觀畫,明月出嶺,山嵐霧靄,山紅澗碧,當流赤足,清風拂衣等等,都用適當的字眼,表現出有光感、色調、情愫的意境,末尾發出歸返自然的感嘆。詩于古樸、自然渾融中透出一種遒放的氣勢;同時也表現出散文化傾向,以結尾四句較為明顯。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元代文學·趙孟·岳鄂王墓》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