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崔顥·黃鶴樓[1]》原文、賞析、鑒賞
昔人已乘黃鶴去[2],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3],芳草萋萋鸚鵡洲。[4]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這首《黃鶴樓》是崔顥最負盛名的邊塞詩。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昌黃鶴磯上,背靠蛇山,俯瞰長江,一千余年為游覽勝景,舊樓已毀,后經多次重建。崔顥(公元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進士,曾官尚書司勛員外郎。早期詩作多寫閨情,語多浮艷。后游歷江南,從軍塞北,詩風大變,邊塞詩雄渾奔放。
[2]“昔入”句:傳說仙人王子安乘鶴飛經此樓。
[3]漢陽:今武漢市漢陽區,在漢水南岸,位于長江、漢水之中。晴川:指陽光照耀下的漢水。
[4]鸚鵡洲:位于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的小洲,相傳東漢末禰衡曾在洲上作《鸚鵡賦》,因而得名。由于江水沖擊,今已不存。
《唐詩品匯》引劉后村云:“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句,至金陵乃作《鳳凰臺》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李白為此詩而不吟黃鶴樓,固然只是傳說,但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二詩,確是崔顥此詩的模擬之作,格調同出一轍,可見此詩的影響。宋·嚴羽贊賞曰:“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滄浪詩話》)
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把人們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寫得真切入微。前兩聯寫仙去樓空,白云悠悠,世事茫茫,是人們登上黃鶴樓共同感觸;“晴川”、“芳草”一聯實寫登臨所見,確是眼前景,人人登臨所見而又極不易這樣概括而精彩地描繪出來;末聯登臨望遠,只見煙波而不見鄉關。引出歸思難禁的鄉愁,也是人們普遍的思緒。此詩正是描繪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體驗,所以被推崇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從體式來看,前半首是古體詩的句法,四句全不合律,后半首整飭歸正,合于近體格律,所以,這首詩不是嚴整的律詩,而是“古風式的律詩”。
上一篇:《清代文學·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元代文學·王實甫·〔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