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劉禹錫·陋室銘》原文、賞析、鑒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7〕。孔子云:“何陋之有?〔8〕”
〔1〕劉禹錫在貶謫期間,于長慶四年至寶歷二年調任旱災后的窮鄉僻壤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他在這里自建陋室,并為之作此銘文。“銘”本是古代刻于石碑或器物之文,后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用于警戒或褒贊。這一文體押韻,簡短精粹,有哲理性。選文據中華書局標點整理本《唐宋文舉要》。(劉禹錫生平,見唐詩部分)
〔2〕德馨:德,德行。馨,遠播的芳香。
〔3〕“苔痕”二句:苔蘚長到臺階上形成斑駁的綠色,草色映入竹簾,屋內反映出青翠之色。
〔4〕鴻儒:大儒、名聲大的學者。白丁:無功名的人。
〔5〕調:調弄、彈奏。金經:以泥金書寫的佛經。
〔6〕絲竹:泛指各種弦樂器和吹奏樂器。案牘:指公文。勞形:煩勞身體。
〔7〕諸葛廬:諸葛亮未出山前在南陽城南臥龍崗隱居的草廬。子云亭:子云,西漢文學家揚雄的字,蜀郡成都人,在成都建“草玄堂”,即此處所稱“子云亭”。
〔8〕何陋之有:語出《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里引用半句以代全句。
全文僅八十二字,起首三個排比句,以山有仙、水有龍類比,強調居室者德行的重要,后文舉諸葛廬、子云亭為例,證明孔子“君子所居,何陋之有”的命題,中間具體描寫陋室中的優雅情趣。故陋室之陋,不僅不是人物低陋的象征,反而是人品高尚的表現,從而反映了作者的清高品格和不同流俗的道德情操。全文語調鏗鏘,瑯瑯上口,多用對偶、排比句,兼融詩文之長,以散文形式描敘,以詩化語言抒情,以比興手法創造意境,以切實的典故加強論證。文章簡短而精粹,豐厚而雋永,情富而理勝,題旨新穎,哲理矯俗,故為傳世名篇。
上一篇:《元代文學·耶律楚材·陰山》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詩經》·陟岵(魏風))》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