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王昌齡·出塞[1]》原文、賞析、鑒賞
秦時明月漢時關[2],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3]
[1]《出塞》,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橫吹曲》,又題作《塞上曲》。塞,本指關隘一類軍事重地。唐代前期東北和西北邊境經常發生戰爭,有過幾次大規模的“自衛反擊戰”。唐代詩人描寫防邊和開邊戰爭時往往用“出塞”“入塞”等樂府舊題。王昌齡《出塞》共兩首,這里選第一首。
[2]“秦時”句:秦、漢為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關塞,用于戰爭防御的軍事重地。
[3]“但使”二句:龍城,盧龍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飛將,指李廣,西漢時為右北平太守,駐盧龍,勇敢善戰,匈奴人稱為“飛將軍”,見《漢書·李廣列傳》。陰山,西起河套,東至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山脈,是古代北部邊防的天然屏障。胡馬,敵人的騎兵;胡,古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詩從秦、漢明月關塞起筆,概括邊境戰爭連綿千年,萬里長征的將士因戍邊不能返回家園。兩句一起一承,構成雄渾蒼茫的意境,悲涼而不失豪壯之情。后兩句轉而音調高昂,渴望出現英勇御敵的英雄名將來鞏固邊防,也就委婉曲折地批評了朝廷在邊防上任用將帥不得其人。對此詩歷來評價很高,楊慎譽為“神品”,李攀龍推為唐絕句之“壓卷”,王世貞認為“若從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不免此詩第一。”(《藝苑卮言》)這首詩起句為千古絕唱,七個字,囊括了廣闊的時空,而且構成雄渾蒼茫的意境,《唐詩解》說:“月之臨關,秦漢一轍,征人之出,俱無還期,故交互其文。”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王翰·涼州詞[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四、小說·世說新語·劉伶病酒任誕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