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原文、賞析、鑒賞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2〕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3〕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4〕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5〕
〔1〕這首七律寫于長慶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時,順江而下,過西塞山即景詠懷。西塞山,在今湖北黃石市東長江邊,山勢陡峭,形勢險要,三國時代是吳國西部的江防要地,晉、吳水軍曾在此激戰。劉禹錫(公元772~842),字夢得,洛陽人。貞元九年進士,歷官至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運動,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轉任夔州、和州。文宗時召回,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又外出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官至檢校禮部尚書。他的詩以懷古詩和民歌體的詩成就最高,有《劉夢得文集》。
〔2〕“王濬”二句:王濬,西晉大將,晉武帝太康元年率水師八萬順江而下,進攻吳國都建業(今南京市)。樓船,高大的戰船。據《晉書·王濬傳》:“……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益州,州治為今成都市,當時已屬西晉。王濬水師自益州出巴蜀而下。金陵王氣,古云天子所在之地上空有“王氣”,其在與失是一國興亡的朕兆。金陵王氣,借指東吳的國運。
〔3〕“千尋”二句:尋,古代計量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千尋鐵鎖,是說東吳憑借長江天險,在西塞山要塞用鐵鎖鏈封鎖江面,以為萬全之計。王濬派人用大數十圍的火炬燒熔鐵鏈,鐵鎖鏈沉入江底。降幡,降旗。石頭,即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內清涼山。王濬水師到達石頭城下,吳王孫皓出城投降。
〔4〕“人世”二句:往事,指以金陵為國都的六朝亡國的歷史。山形,指西塞山的形勢。枕,靠、貼。二句說長江天險依舊,而擁有天險的六個朝代都一個接一個滅亡了。
[5]“今逢”二句:四海為家,即四海歸于一統,指天下統一。故壘,舊時戰壘。二句說現今天下統一,舊時的戰壘只有秋風蕭蕭搖動的蘆葦了。
這首懷古七律回憶西晉大將王濬滅吳戰爭的史實,指出天險不足恃,興亡全在于人事。詩人詠嘆恃險割據一方的六朝都歸于破亡,天下統一是大勢。這對當時唐王朝藩鎮割據的現實政治,有諷喻意義。前四句按史事發展順序寫王濬滅吳的過程,把史實用簡潔的筆法交待清楚,而且氣勢雄壯,對照強烈,力重萬鈞,突出“險不足恃”的主題。后四句感嘆興亡,俯仰千古,寄寓了希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理想,而江水滾滾,蘆荻蕭蕭,吊古傷今,含蘊著不盡的感傷。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曹操·蒿里行》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宋代文學·劉過·西江月》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