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學·司馬遷·管晏列傳》原文、賞析、鑒賞
管仲夷吾者〔2〕,潁上人也〔3〕。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4〕,管仲事公子糾〔5〕。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6〕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7〕,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8〕,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9〕,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10〕,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11〕,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12〕,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13〕,有封邑者十馀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14〕。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15〕,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16〕。四維不張〔17〕,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攻。貴輕重〔18〕,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19〕。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0〕。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21〕,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22〕。”
管仲富擬于公室〔23〕,有三歸、反坫〔24〕,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25〕。
晏平仲嬰者〔26〕,萊之夷維人也。〔27〕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28〕,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29〕;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30〕;無道,即衡命〔31〕。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32〕。晏子出,遭之涂〔33〕,解左驂贖之〔34〕,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35〕,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于厄〔36〕,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37〕。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38〕,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于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39〕,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40〕,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41〕。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42〕?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43〕。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44〕,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45〕?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46〕!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47〕。
〔1〕本篇選自《史記》卷六十一。
〔2〕管仲夷吾:姓管,名夷吾,字仲。
〔3〕潁上:潁水邊上。
〔4〕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
〔5〕公子糾:公子小白的同父異母兄弟。
〔6〕齊襄公死時,公子糾在魯,公子小白在莒。小白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桓公要魯國殺掉公子糾,送回管仲。魯國因畏齊而照辦。
〔7〕九合諸侯:多次召集諸侯會盟。
〔8〕賈(gu):經商。
〔9〕貧困:窘困。
〔10〕不肖:不類,不賢。
〔11〕走:敗逃。
〔12〕“召(shao)忽”二句:召忽原與管仲同輔公子糾。齊桓公令魯國殺公子糾而送回召忽與管仲,結果召忽自殺,只有管仲被幽囚送回齊國。
〔13〕世祿:世代享受俸祿。
〔14〕多:稱頌。
〔15〕通貨積財:流通貨物,積聚財富。
〔16〕六親:父、母、兄、弟、妻、子。
〔17〕四維:四綱,禮、義、廉、恥。
〔18〕貴輕重:《管子》一書中有《輕重篇》,講貨幣和物價高低,此處指管子重視經濟問題。
〔19〕“桓公實怒”四句:桓公曾與蔡姬乘船,會水的蔡姬故意搖晃小船與桓公嬉戲,桓公怒,遣蔡姬歸國。蔡侯亦怒桓公而將蔡姬他嫁。桓公大怒,興師伐蔡。管仲考慮到齊國師出無名,因借口南楚不向天子進貢包茅,揮師伐楚。少姬:齊桓公夫人,蔡繆侯之妹。包茅:青茅,祭祀用品。
〔20〕“桓公”二句:公元前663年,山戎攻燕,齊桓公伐山戎救燕,命燕君重修召公仁政。山戎:春秋時期活動在河北、山東交界處的少數民族。召公:指燕國始封君姬奭,有愛民政績。
〔21〕“于柯之會”三句:公元前681年,齊魯盟于柯,魯將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齊桓公退還侵魯之地,齊桓公被迫答應。事后桓公想反悔,管仲堅持要講信義。柯:古地名,在今山東陽谷縣東北。
〔22〕語出《管子·牧民篇》。
〔23〕擬:相比。公室:指諸侯。
〔24〕三歸:娶三姓之女,女子出嫁曰歸。一說管仲得到全國稅收的三成。反坫(dian):放酒杯用的土臺。
〔25〕百馀年:管仲下距晏子大約七十余年。
〔26〕晏平仲嬰:姓晏,名嬰,字仲,謚平。
〔27〕萊:古地名,在今山東東北部。
〔28〕食不重肉:只吃一種葷菜。
〔29〕危:正。
〔30〕順命:服從命令。
〔31〕衡命:接到命令后衡量是非得失,再作處置。
〔32〕縲紲(lei xie):捆綁犯人的繩索,此處指被囚禁。
〔33〕涂:同“途”。
〔34〕左驂:左邊的驂馬。
〔35〕戄(jue)然:吃驚。
〔36〕厄:困境。
〔37〕詘:同“屈”。信,同“伸”。
〔38〕感寤:感覺醒悟,此處指發現越石父之賢。
〔39〕擁:緊靠。大蓋:車上傘蓋。
〔40〕《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都是《管子》中的篇名。《晏子春秋》:記述晏子言行的著作。
〔41〕次:編排。
〔42〕仁德感化為王,武力征服為霸。
〔43〕語出《孝經》。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說,“將”讀為“獎”。
〔44〕“方晏子”二句:齊莊公與崔杼妻私通,被崔杼所殺。晏子枕莊公尸而哭之,盡人臣之禮而去。
〔45〕語出《論語·為政》。
〔46〕語出《孝經》。
〔47〕忻:同“欣”。
本傳通過記述管仲、晏嬰的幾件軼事,推崇一種理想化的友情。管仲和晏嬰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本傳卻沒有寫他們的歷史建樹,而是避重就輕,拾取管晏的軼事,以淡筆寫之,略加點染,便勾勒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可以作為一首意味雋永的散文詩來讀。
上一篇:《明代文學·李贄·童心說》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田間·給戰斗者》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