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屈原·哀郢》原文、賞析、鑒賞
皇天之不純命兮〔2〕,何百姓之震愆〔3〕?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鼌吾以行〔4〕。
發郢都而去閭兮〔5〕,怊荒忽其焉極〔6〕?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
望長楸而太息兮〔7〕,涕淫淫其若霰〔8〕。過夏首而西浮兮〔9〕,顧龍門而不見。
心嬋媛而傷懷兮〔10〕,眇不知其所蹠〔11〕。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12〕。
凌陽侯之泛濫兮〔13〕,忽翱翔之焉薄〔14〕? 心絓結而不解兮〔15〕,思蹇產而不釋〔16〕。
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17〕,今逍遙而來東。
羌靈魂之欲歸兮,何須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18〕,哀故都之日遠。
登大墳以遠望兮〔19〕,聊以舒吾憂心。哀州土之平樂兮〔20〕,悲江介之遺風〔21〕。
當陵陽之焉至兮〔22〕,淼南渡之焉如〔23〕?曾不知夏之為丘兮〔24〕,孰兩東門之可蕪〔25〕?
心不怡之長久兮〔26〕,憂與愁其相接;惟郢路之遼遠兮〔27〕,江與夏之不可涉。
忽若去不信兮〔28〕,至今九年而不復〔29〕。慘郁郁而不通兮〔30〕,蹇侘傺而含戚〔31〕。
外承歡之汋約兮〔32〕,諶荏弱而難持〔33〕。忠湛湛而愿進兮〔34〕,妒被離而鄣之〔35〕。
堯舜之抗行兮〔36〕,瞭杳杳而薄天〔37〕。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38〕。
憎慍愴之修美兮〔39〕,好夫人之忼慨〔40〕。眾踥蹀而日進兮〔41〕,美超遠而逾邁〔42〕。
亂曰:曼余目以流觀兮〔43〕,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44〕。信非吾罪而棄逐兮〔45〕,何日夜而忘之?
〔1〕《哀郢》是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九年之后所作。頃襄王立,令尹子蘭讒害屈原,被放于江南(與郢都相對之長江以南地區,即洞庭沅湘一帶)。《史記·楚世家》又載頃襄王元年二月“(秦)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秦軍沿漢水而下,郢都震動。《哀郢》中回憶了這件事。本篇與下面的《抽思》《橘頌》均選自《楚辭·九章》。
〔2〕不純命:反乎常道。
〔3〕震愆:播遷,流離在外。
〔4〕鼌:通“朝”。
〔5〕發:出發。閭:里門。
〔6〕怊(chao):悲傷。極:終點。
〔7〕楸(qiu):梓樹。其干高。
〔8〕霰(xian):雪珠。
〔9〕西浮:指由長江轉入洞庭湖。戰國時洞庭湖口狹長,為西南東北走向(見《山海經》)。
〔10〕嬋媛:此處為牽掛不舍之意。
〔11〕眇:通“渺”,茫遠。蹠(zhi):踏。
〔12〕焉:乃。洋洋:飄泊的樣子。
〔13〕凌:乘著。陽侯:大波之神。此處指大波。
〔14〕忽:飄忽。焉薄:止于何處。焉,問詞;薄,止、近。
〔15〕絓(gua)結:牽掛而內心郁結。
〔16〕蹇(jian)產:曲折纏繞。
〔17〕終古:自古以來。
〔18〕背:背離,離開。夏浦:夏口。西思:向西而思,指思念著郢都。
〔19〕墳:水邊高地。
〔20〕州土:洞庭湖以北、云夢澤以東,沿大江西岸的帶狀平原,本為春秋時州國之地,故曰“州土”。平樂:地平人安。
〔21〕江介:江間。
〔22〕陵陽:在江西省西部廬水上游,宜春以南。《漢書·地理志》說,“廬江出陵陽東南。”其地與湖湘之地只隔著羅霄山脈。
〔23〕淼(miao):汪洋無涯際的樣子。焉如:到哪里去。
〔24〕曾:竟。夏:大屋,指宮廷建筑。
〔25〕孰:何。
〔26〕怡(yi):愉快。
〔27〕惟:思。
〔28〕忽:忽忽,形容時間過得快。若:語助詞。去:去國。“去”字據《楚辭集注》和洪興祖引一本補。信:信任。
〔29〕不復:不被召回。
〔30〕慘郁郁:悲傷而內心壓抑,心緒郁結。
〔31〕蹇:楚語發語詞。侘傺(cha chi):瞠目失神的樣子。戚(qi):悲苦。
〔32〕承歡:順著心意。汋(zhuo)約:猶“綽約”,柔美的樣子。
〔33〕諶(chen):誠,實在。荏(ren)弱:軟弱。持:“恃”,依靠。
〔34〕忠:指忠誠的人。湛湛:深厚的樣子。
〔35〕妒:指好妒之人。被離:眾多紛亂的樣子。鄣:同“障”。
〔36〕抗行:高尚的行為。
〔37〕瞭杳杳:高遠的樣子。薄:接近。
〔38〕被:加上。
〔39〕慍愴(yun lun):內心蘊積而不顯露。修美:指品德美好。此句意謂君王憎惡品德美好、心懷忠誠卻不表達于言詞的賢臣。
〔40〕好(hao):喜好。夫(fu):指示代詞,同于“彼”。忼慨:同“慷慨”。此句意謂卻喜愛那些巧言令色、慷慨陳詞的小人。
〔41〕踥蹀(qie die):快步行走。
〔42〕美:指品德高尚的人。超遠:遠離。逾邁:越來越遠。
〔43〕曼:曼曼,遠的樣子。“曼余目”猶言“放開眼來”。流觀:周流觀望,四
望。
〔44〕狐死首丘:傳說狐貍死時把頭對著生活過的小山。
〔45〕信:確實。
《哀郢》結構上的最大特點,是用倒敘法,先從九年前秦軍進攻楚國之時自己被放逐、隨百姓一起東行的情況寫起,到后面才寫作詩當時的心情。這就使詩人被放以來一直不能忘記的那一幅幅悲慘畫面,那摧人肺肝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現。此詩分為六層,每層三節,結構均齊勻整。前三層為回憶;第四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之思考;亂辭在情態、結構兩方面總結全詩,可作第六層。從抒情方式看,前三層在敘事中抒情,使抒情與敘事緊密結合,后三層直接傾吐內心。全詩結構謹嚴。語言上的特點是對偶多,如“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等,對屬工整而又流暢自然。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左思·詠史》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陸蠡·囚綠記》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