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②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④也。無以⑤,則王乎⑥?”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11)?”對曰:“將以釁鐘(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轂觫(13),若(14)無罪而就死地(15)。”對曰:“然則(16)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17)有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21)。齊國雖褊(22)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轂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23)于百姓之(24)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25)?王若隱(26)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27)焉?”
王笑曰:“是誠(28)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謂我愛也。”
曰:“無傷(31)也,是乃仁術(32)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33)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34)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謂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45),而不足以舉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見輿薪(48)。’則王許(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5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52),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53),何以異(54)?”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55),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60)”。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舉(63)斯(64)心加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67),然后知輕重;度(68),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69)之!
“抑(70)王興甲兵,危(71)士臣,構怨(72)于諸侯,然后快于心(73)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76)不足于口與?輕暖(77)不足于體與?抑(78)為采色(79)不足視于目與?聲音(80)不足聽于耳與?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蒞中國(86)而撫(87四)夷也。以若(88)所為,求若所欲,猶(89)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91)與?”
曰:“殆(92)有甚焉(93)。緣木求魚,雖(94)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95)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96)大,寡固不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97),齊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99)亦反其本[1]矣!今王發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進于是矣。愿[12]夫子輔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雖不敏,請[15]嘗試之。”
曰:“無恒產[16]有恒心[17]者惟士[18]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19],無不為已[20]。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產,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樂歲[30]終身飽,兇年[31]免于死亡;然后驅[32]而之[33]善,故民之[34]從之[35]也輕[36]。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37]救死[38]而恐不贍[39],奚[40]暇[41]治[42]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43]反其本矣。五畝[44]之宅,樹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雞、豚[47]、狗、彘[48]之畜,無失其時[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50]其時[51],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54]”,頒白[55]者不負[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饑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釋]
①齊宣王:姓田,名辟強,戰國初期齊國的國君。②得:能。③道:講述。④未之聞:即“未聞之”。
否定句代詞為賓語時需提至動詞前。⑤無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則王(wàng)乎:那么說說行王道吧。王,動詞,行王道以統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沒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詞為賓語時需提至動詞前。莫,代詞,沒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據什么。⑩聞之胡龁(hé):“聞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齊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釁(xìn)鐘:祭鐘。新鐘鑄成,殺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懼哆嗦的樣子。(14)若:這樣。(15)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16)然則:既然如此,那么。(17)識:知。(18)諸:之乎。合音兼詞。(19)愛:吝惜,舍不得。(20)固:卻。(21)誠有百姓者:的確有(對我誤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狹小。(23)無異:不要感到奇怪。異,形容詞用如使動詞,認為……怪異。(24)之:取消“百姓以王為愛”的獨立性,使它充當介詞“于”的賓語。(25)彼惡(wū)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彼,他們。惡,怎么,哪里。(26)隱:惻隱,哀憐。(27)擇:挑選。(28)誠:到底。(29)宜乎:當然。乎,然,形容詞詞尾。(30)之:取消“百姓謂我愛”的獨立性。(31)無傷:不礙事,沒關系。(32)仁術:仁道,行仁政的途徑。(33)之:舒緩語氣的助詞,不譯。(34)遠:形容詞用如動詞,遠離。(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夠揣測到。見《詩經·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這里指孟子。(37)……之謂也:……說的就是……。(38)夫(fú):發語詞。(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過來。(41)之:它,指“仁術”。(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動的樣子。(44)復:報告。(45)鈞:三十斤,古代重量單位名稱。(46)明:眼力。(47)秋毫:鳥獸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纖細。(48)輿薪:整車的柴火。(49)許:相信。(50)功:與上句的“恩”系互文,同義。(51)獨何與(yú):卻是為什么呢。獨,卻。與,同“歟”,呢。(52)不見保:沒有受到愛護。見,表被動。(53)形:表現,情況。(54)何以異:怎樣區別。(55)挾(xié)太山以超北海:挾著泰山而跳過北海。挾,夾持,夾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躍過。北海,渤海。(56)為(wèi)長者折枝:對長輩彎腰作揖。枝,同“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又說,指做按摩。(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動詞,指敬愛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詞,指老人,長輩。(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這種敬愛推廣到他人的長輩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動詞,指愛護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詞,指孩子。(60)運:運轉。(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見《詩經·大雅》的《思齊》篇。先給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國家。刑,通“型”,作榜樣,動詞。寡妻,寡德之妻,謙辭。家,指卿大夫的采邑。御,治理。(62)言:說的是。(63)舉:用。(64)斯:此,這樣。(65)諸:之于。合音兼詞。(66)彼:他人。(67)權:秤,這里用如動詞,指用秤稱。(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許,大概。(71)危: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陷入險境。(72)構怨:結怨。(73)快:痛快。(74)以:助詞,舒緩語氣。(75)所大欲:最想要的東西。(76)肥甘:形容詞用如名詞,指美味的食物。(77)輕暖:形容詞用如名詞,指既輕又暖的服裝。(78)抑:還是。(79)采色:美色。采,同“彩”。(80)聲音:音樂。(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寵愛的人。(82)使令:使喚。(83)已:同“矣”。(84)辟:開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來朝見。(86)蒞(1i)中國:統治中原。蒞,臨,對著,引申為統治。中國,指中原地區。(88)若:你的。(89)猶:猶如。(90)緣木:爬樹。緣,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嚴重性超過像你說的這樣”。(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雖:即使。(95)鄒:當時的小國,在現在山東省鄒縣。(96)敵:抵御。(97)方千里者九:縱橫各一千里的國家有九個。一說,指九州。(98)集:會集,這里是總計的意思。(99)蓋(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發政施仁:發布政令,施行仁義。[3]仕者:當官的。[4]商賈(gǔ):做生意的。[5]藏:貯存 (貨物)。[6]行旅:來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著來。[10]愬(sù):同“訴”,申訴。[11]惛(hūn):通“昏”,昏亂糊涂。[12]愿:希望。[13]輔吾志:幫助(實現)我的志愿。[14]以:結構助詞,可譯為“地”。[15]請:請讓我。[16]恒產: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恒,常、長久。[17]恒心:常心。這里指孟子所說的人生來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的事,沒有不做的了。放,放蕩。辟,通“僻”,指行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詞用如動詞,加以懲罰。[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網”,羅網,這里用如動詞,指張開羅網捕捉。[23]焉:哪。[24]制:規定。[25]仰:對上。[26]事:贍養。[27]俯:對下。[28]畜:養活。[29]妻子:妻兒。[30]樂歲:豐年。[31]兇年:荒年。[32]驅:驅使,督促。[33]之:往,趨向。[34]之:取消“民從之”的獨立性,使它成為主語。[35]之:指國君。[36]輕:輕易。[37]惟:只,僅僅。[38]救死:“救己于死”的省略。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39]贍(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閑。[42]治,講求。[43]盍:為什么不。[44五]畝:相當于現在一畝二分多。[45]樹:動詞,栽種。[46]衣(yì)帛:穿絲織的衣服。衣,動詞,穿。[47]豚(tún):小豬。[48]彘(zhì):大豬。[49]無失其時: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期。無,通“毋”,不要。失,錯過。時,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奪:侵奪,侵占。[51]其時:指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52]謹:形容詞用如使動詞,重視。[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學校。殷代稱庠,周代稱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義:狀語后置,即“以孝悌之義申之”。把孝順父母,敬愛兄弟的道理反復叮囑他們。申,反復地開導。悌,善待兄弟。[55]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黑白相間。[56]負:背東西。[57]戴:用頭頂東西。[58]黎民:百姓。黎,眾。也有人認為“黎”應解作“黑”。黎民,就是黑頭發的人,少壯的人。[59]王(wàng):稱王,使天下百姓歸順。[60]未之有:即“未有之”,賓語前置。
[譯 文]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跡,你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
孟子答道:“孔子的門徒,沒有講齊桓公、晉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門生沒有什么傳聞,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不能不談,那就談談推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問:“要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夠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統一天下,就沒有人能擋住您了。”
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嗎? ”
孟子說:“能。”
齊宣王說:“您根據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說:“我聽胡龁講: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一條牛在殿堂下走過。您看到了,就問:‘這條牛牽到哪兒去? ’那人回答道:‘準備宰了去祭鐘。’大王您就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抖的樣子,像這樣毫無罪過卻走向被宰殺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廢除祭鐘的儀式嗎?’大王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一只羊替換它。’不知有這么件事嗎?”
齊宣王說:“有這么回事。”
孟子說:“憑這樣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實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舍的,我卻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齊宣王說:“是呀。確實有這樣誤解我的百姓。齊國雖然狹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條牛?我就因為不忍心看到它那種瑟瑟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毫無罪過卻拉向被宰殺的地方,于是用羊換下了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么會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確實不是舍不得錢財才用羊換牛的,(經你這么一說,)老百姓說我小氣是該當的了。”
孟子道:“(其實,這)并沒有什么關系。這正是個推行仁政的契機呀,(您之所以用羊換牛,是因為您) 見到了牛的可憐相而沒有見到羊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到他們的哀鳴,就不忍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要遠遠離開廚房啊方。”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經》上說;‘別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這說的就是先生您呀!當初我是這樣做了,回過頭來問自己為什么這樣做,卻說不清我當時的心思。先生這么一說,我深有同感。這種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統一天下相契合,為什么呢? ”
孟子說:“假如觀在有一個人向大王稟報說:‘我的力氣完全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視力完全能夠看清秋天鳥獸細毛的尖端,卻瞧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木柴。’大王相信他嗎?”
齊宣王說:“不信。”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獸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沒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動,因為沒有用力氣;整車木柴看不見,因為沒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說,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統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齊宣王又問:“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況,怎么區別呢? ”
孟子說:“(要某人)挾著泰山跳過北海,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樹枝,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屬于挾著泰山跳過北海這一類;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屬于為長者折根樹枝這一類啊。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疼愛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疼愛別人的兒女:做到這一點,整個天下就可以運轉在你的手掌中了。《詩經》中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進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這種仁愛之心擴大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廣施恩惠就完全能夠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連妻子兒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賢王之所以能遠遠地超過一般人,沒有其他訣竅,只不過善于廣施他們的恩惠罷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獸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沒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卻是為什么呢?用秤稱,然后才知道輕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長短;一切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請王衡量衡量吧。”
“難道王一定要發動戰爭,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險,去與諸侯結怨,然后才覺得心里痛快嗎?”
齊宣王說:“不,我怎么會對這些感到痛快,我不過是想滿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說來聽聽嗎? ”
齊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說:“是因為山珍海味不夠吃嗎?是輕柔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美色看不夠,悅耳的音樂聽不夠,寵幸的近侍不夠使喚呢?(所有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盡量提供給您,您難道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我并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您所謂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擴大領土,使秦、楚都來朝貢,成為中原的霸主而鎮撫四方的異族。然而采用您的這種作法,想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樹去抓魚呀!”
齊王說:“有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只怕比這更加嚴重啊。爬上樹去捉魚,雖然得不到魚,卻沒有后患;然而采用您的這種作法,想滿足您這樣的欲望,(而且)盡心盡力地去做,到頭來肯定會災難臨頭。”
齊宣王說:“能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說:“鄒國和楚國作戰,王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回答道:“楚國勝。”
孟子說:“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敵不過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敵不過人多的,弱的必定敵不過強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縱橫千里的諸侯國共有九個,齊國的土地合計起來也不過九分之一,要以區區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這與鄒國想同楚國對抗有什么兩樣?大王為什么不回過頭來從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頒布政令實行仁政,使天下當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農夫都想耕種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來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國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傾訴衷情。如果真能這樣,誰能夠抵擋您(統一天下)呢?”
齊王說:“我這人糊涂,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希望先生幫我實現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不聰明,還是想試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保有生來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便也失去了生來就有的善良之心。假如失去了生來就有的善良之心,就會放蕩不拘,胡作非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了。等到他們陷入了法網,然后再進而懲處他們,這就等于坑害他們。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必須確定百姓有足夠的產業,一定要使他上足夠贍養父母,下足夠養育妻兒,(趕上)好年成豐衣足食,(趕上)壞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導他們識理從善,走上正路。這樣,老百姓就很容易聽命于您了。觀在的君王所確定的百姓的產業,上不夠供養父母,下不夠撫育妻兒,(趕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頭都很困苦,(趕上)壞年成就只有死路一條;這樣一來,就僅僅想保住性命都怕來不及,哪有空暇去講究禮義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來呢;每一家給五畝宅地。讓他們在周圍都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綢了;雞、狗、豬等家畜的飼養,不使失去繁殖的時機,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給一百畝田地,不要侵占他們耕耘收獲的農時,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教育,反復用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開導他們,那么須發花白的人就不會頭頂肩挑地在道路上勞碌奔波了。老年人穿絲綢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餓不受凍,(做到這一步,)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鑒 賞]
這篇政論文孟子反復勸誡齊宣王放棄霸業,奉行王道。論述愛護人民,使他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才是實現統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沒有抽象的說教,也沒有板著面孔的批評,而是通過生動、淺顯、妥貼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運用氣勢充沛的語言,針對齊宣王的心理,或因勢利導,欲擒先縱,或開門見山,對癥下藥,或旁敲側擊,迂回逼近,逐步深入,從而取得完全說服對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顯示了孟子善辯的特點。孟子在論辯中善于把握主動權,撇開無益的話題,把對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議論的范疇。他擅長借題發揮,從很小的話題,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齊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樁小事,但孟子卻借此發揮,點出齊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僅替齊王解了嘲,而且說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運用巧妙的譬喻來加強文章的邏輯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論證方法。他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這個論斷,連續使用了兩組比喻。他先讓齊宣王承認“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的情況是荒謬的,接著提出:“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緊接著指出,這就如同“一羽之不舉”,是不用力,“輿薪之不見”,是不用明一樣,可見“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從而得出“不為也,非不能也”的結論。然后再用“挾太山以超北海”,同“為長者折枝”作比較,進一步分析齊宣王不推行王道屬于不愿意“為長者折枝”一類,“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層層剝筍,說理十分透徹而有邏輯力量。
為了加強論辯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對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種逼人的銳氣。比如為了說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無敵,孟子說:“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滾滾而來,極富于鼓動性,說得齊宣王心動神馳,說出:“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簡練傳神的描寫。比如孟子追問齊王的“大欲”是什么,齊王“笑而不言”。活畫出一心想實行霸道的齊王雖想說卻又不敢說的窘態。
上一篇:《齊人有一妻一妾》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范圍副詞》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