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黔①無驢,有好事者②,船載以入③。至則④無可⑤用,放之山下⑥。虎見之,龐然⑦大物也,以為神⑧,蔽林間⑨窺⑩之。稍(11)出近之,慭慭然(12),莫(13)相(14)知(15)。他日,驢一鳴,虎大駭(16),遠遁(17),以為且(18)噬(19)己也,甚(20)恐。然(21)往來(22)視之,覺(23)無異(24)能者(26),益(25)習(27)其聲,又近出前后(28),終(29)不敢搏(30)。稍(31)近,益(32)狎(33),蕩倚沖冒(34),驢不勝(35)怒,蹄(36)之,虎因(37)喜,計(38)之(39)曰:“技止(40)此耳(41)。”因跳踉(42)大?(43),斷(44)其喉,盡(45)其肉,乃(46)去(47)。
[注 釋]
①黔:地名。唐時黔中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四川東南部和貴州大部,治所在黔州(今四川彭水縣)。②有好(hào)事者:“有……者”:“有(個)……的人”。好事:喜歡多事。③船載以入:“船載之以入”的省略。船,名詞作狀語,用船。之,代驢。以,連詞,同“而”,連接兩個并列的謂語,可不譯。④則:卻。④無可:沒什么可用之處。⑥放之山下“放之于山下”的省略。⑦龐(páng) 然:又高又大的樣子。⑧以為神:“以之為神”的省略。以之為,把(它)當作。⑨蔽林間:“蔽于林間”的省略。蔽,隱蔽。⑩窺:本義是從小孔或縫隙中看,引申為暗中察看。(11)稍,漸漸,副詞,今義為“稍微”,與古義不同。(12)慭(yìn)慭然:小心謹慎的樣子。(13)莫:不,副詞。(14)相,副詞,單指動作的受事者(驢子)。(15)知:了解。(16)駭:本指馬受驚,引申為害怕。(17)遁(dùn):逃走。(18)且:將,將要,副詞。(19)噬(shì):咬。(20)甚:非常,十分。(21)然:但,然而。(22)往來:來來去去。(23)覺:發現。(24)異:特殊。(25)者:表揣測的語氣助詞,可譯為“似的”。(26)益:漸漸,逐漸。(27)習:熟悉,習慣。(28)近出前后:“近出于其前后”的省略。(29)終:自始至終,到底。(30)不敢搏:“不敢與之搏”的省略。搏:搏斗,相撲。(31)稍:漸漸。(32)益:更加,進一步。(33)狎(xiá):親近而態度不莊重。(34)蕩倚沖冒:蕩,搖晃。倚,斜靠。沖,沖撞。冒,冒犯,頂撞。(35)不勝:禁受不起,忍不住。(36)蹄:名詞用如動詞,用蹄子踢。(37)因:于是,副詞。(38)計:估量,盤算。(39)之:此,指驢踢虎這件事。(40)止:只不過。(41)耳:而已,罷了。(42)跳踉(liáng):跳躍,蹦跳。(43)?(hǎn):吼叫。(44)斷:咬斷,使動用法。(45)盡: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盡,吃盡。(46)乃,才。(47)去:離開。
[譯 文]
黔州一帶(原先本)沒有驢,有(個)愛多事的人用船裝著(一頭驢)進入(黔州)。運到后卻沒有能派上用場的地方,(只好)把它放在山下。(有只)老虎見到了(這)驢,(是如此)體形龐大的家伙,把(它)當作神,(只敢)躲在樹林里偷看它。(后來)漸漸地走出樹林接近它,(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因為還)不了解它的底細。
有一天,驢叫了一聲,老虎嚇了一大跳,遠遠地逃開了,以為(驢)將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來來回回地觀察它,發現驢(并)沒有什么特殊本領似的,漸漸地(老虎)聽慣了驢的叫聲,(就)又走近些,出現在驢的前前后后,(但)始終不敢攻擊(它)。(再后來老虎)逐步挨近(驢),進一步戲弄它,(又)晃(又)靠(又)撞(又)頂,驢忍不住怒氣,(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高興起來,心里盤算著:“它的本領不過如此。”于是(老虎)一躍而起,大吼一聲,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才離開。
[鑒 賞]
這篇寓言本有三段,課文只選了前兩段。第三段是作者對寓意的說明,原文是:“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意思是:“唉!(驢的)形體龐大好像有德,聲音宏亮好像有才。假使不顯露它(拙劣的)伎倆,老虎雖兇猛,也會疑慮、畏懼,終究不敢獵取它。現在(落得)如此(的下場),可悲啊!”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在借黔驢被老虎吃掉的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以勢壓人而又缺德無才的有權有勢的人物。文中正面寫驢的語句不多,主要是從側面——即通過老虎的觀察、感受和反應來描寫它。“形之龐”,是老虎的所見,給老虎留下了一個凜然不可侵犯的印象。“聲之宏”,是老虎之所聞,居然嚇得老虎慌忙“遠遁”。“出其技”“蹄之”,則是老虎多方試探,直至“蕩倚沖冒”以激怒驢的結果。作者通過一系列生動的細節,逼真地寫出了老虎從畏驢到吃驢的心理變化過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驢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
本文寫得極為簡練,寥寥數筆,就把驢和虎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龐然大物”和“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就出自這則寓言。前者常常用來形容表面強大、實際虛弱的東西;后者常常用來比喻愚蠢的家伙已用盡了一切拙劣的手段。
上一篇:《黃鶴樓》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齊人有一妻一妾》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