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普少習吏事①,寡②學術,及③為相,太祖④常勸以讀書⑤。晚年手不釋卷⑥,每歸私第⑦,闔戶⑧啟篋⑨取書,讀之竟日⑩。及次日臨政(11),處決如流(12)。既薨(13),家人發(14)篋視之,則(15)《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16),雖多忌克(17),而(18)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19)循默(20),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21)。嘗(22)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23)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櫝(24)擲地(25),普顏色(26)不變,跪而(27拾)之以(28)歸。他(29)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30)悟,卒(31)用其(32)人。
[注 釋]
①少習吏事: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趙普年輕時曾擔任判官、推官、掌書記等職,對批轉公文及兼管司法、軍隊物資、武器等事務比較熟悉。習,熟悉。②寡:欠缺。③及:等到。④太祖: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⑤勸以讀書:“勸之以讀書”的省略。勸,勉勵。之,他。⑥晚年手不釋卷:省略主語“趙普”。釋,放下,放開⑦第:府第,大的住宅。⑧闔(hé)戶:關上門。⑨啟篋:打開書箱。⑩讀之竟日:即“竟日讀之”,狀語后置。竟,整,全,從頭到尾。(11)臨政:面對政務。(12)處決如流:處理決斷很順當。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和順利。(13)既薨(hōng):死后。既,已經,……之后。薨。古代稱諸侯或高官之死為“薨”。(14)發:打開。(15)則:原來(是)。(16)岸谷:形容人嚴肅剛正,是非善惡分明。(17)忌克:對人忌妒刻薄。也作“忌刻”。(18)而:但是。(19)齷齪(wòchuò):局促,狹小。這里形容謹小慎微,沒有氣魄。(20)循默:循規蹈矩,面對是非不開口。(21)未有其比:即“未有與其比者”。比,匹配。(22)嘗:曾經。(23)明日:第二天。(24)奏牘(dú):臣下向皇帝奏事的文書。牘,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后來稱公文叫文牘。(25)擲地:“擲于地”的省略。(26) 顏色:臉色,表情。(27)而:連詞,連接狀語“跪”和謂語“拾”,不譯。(28)以:連詞,而。(29)他:別的,其他的。(30)乃:才。(31)卒:終于。(32)其:那。
[譯 文]
趙普年輕時(就)熟悉官吏(需要處理)的事務,(但)在學問上卻有些欠缺,等到做了宰
相,(宋)太祖常勸(他)多多讀書。(趙普)直到晚年(都)手不釋卷,每次(退朝)回到自己的住宅,(就)關上門打開書箱取出書來,讀到深夜。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時,(自然)處理決斷得很順當。(他)死后,家人打開箱子一看,原來就是那一共二十篇的《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為人嚴肅剛正,是非愛憎分明,雖然有時(對人)忌妒刻薄,但能把治理天下當做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當宰相的人大多謹小慎微,沒有氣魄,墨守成規,緘口免禍。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和他相匹敵。(他)曾經上奏章推薦某人擔任某一官職,太祖不愿任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推薦那人,(太祖)還是不肯任用。隔一天,趙普再次上奏章推薦那人,太祖大怒,把(趙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著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把它帶回了家.過后他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再次像當初一樣去上奏。太祖這才省悟,終于任用了那人。
[鑒 賞]
本文主要寫了趙普的兩件事:手不釋卷,攻讀《論語》,提高處理政務的能力;犯顏啟奏,舉薦人才。我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人們贊賞的那種“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作者敘事簡潔,細節描寫出色。如寫趙普薦人:連用了“奏”、“復奏”、“又……奏”、“復奏”,與太祖的“不用”、“亦不用”“怒”和“卒用”比配著寫,使得氣氛一次比一次緊張,達到最緊張的時候,突然急轉直下,“太祖乃悟”。頗有些像一出懸念劇。而把趙普奏薦的是何人,為什么奏薦此人,太祖為什么再三不肯任用等無助于人物性格表達反而使文章變得拖沓累贅的東西統統略去。
上一篇:《赤壁賦》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過秦論》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