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臣聞求木之①長者,必固②其根本③;欲流之遠者,必浚④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⑤,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⑥乎?人君當⑦神器之重⑧,居⑨域中⑩之大(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12),斯亦伐根以(13)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14)元首(15),承天景命(16),善始者實繁,克(17)終者蓋(18)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19)在殷憂(2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21);竭誠則吳越(22)為一體,傲物則骨肉(23)為行路(24)。雖(25)董之以嚴刑(26),振之以威怒(27),終茍免(28)而不懷仁(2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30)人(31);載舟覆舟(32),所宜深慎(33)。
誠能見可欲(34)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35)則思知止以安人(36);念高危(37)則思謙沖(38)而自牧(39);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40);樂盤游(41)則思三驅(42)以為度(43);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44);慮壅蔽(45)則思虛心以(46)納下(47);懼讒邪(48)則思正身以黜(49)惡(50);恩所加(51)則思無因喜以(52)謬賞(53);罰所及(54)則思無以(55)怒而濫刑(56)。總(57)此十思,宏(58)茲(59九)德(60),簡能(61)而任之,擇善(62)而從(63)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64)其惠,信者(65)效(66)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7)。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68)之職役(69)哉?
[注 釋]
①之:取消“木長”這個句子的獨立性。隨后的六個“之”字,作用相同。②固:使動詞,使……牢固。③根本:樹根。本,根或莖干。④浚(jùn):疏通水道。⑤下愚:最愚笨的人,這里是自謙之詞。⑥明哲:英明圣哲的人。⑦當:掌握,據有。⑧神器之重:帝王這樣的重要的職權。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之,此,這樣。重,形容詞用如名詞,指重要的職權。⑨居:處在。⑩域中:天地間。《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1)大:形容詞用如名詞,指重要的地位。(12)戒奢以儉:狀語后置,即“以儉戒奢”。戒,革除。(13)以:而,卻。(14)凡百:所有一切。(15)元首,指帝王。(15)景命:重大使命。景,大。(17)克:能。(18)蓋:大概。(19)蓋:因為。(20)殷憂:深重的憂患。殷,深。(21)傲物:看不起他人。物,與“我”相對。(22)吳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這里指互相敵對的雙方。(23)骨肉:至親,指父母兄弟子女。(24)行路:路人。(25)雖:即使。(26)董之以嚴刑:即“以嚴刑董之”,狀語后置。董,監督。(27)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狀語后置。振,通“震,威壓。(28)茍免:“茍免于刑”的省略。(29)懷仁:懷念恩德。(30)惟:是。(31)人:民。為避唐太宗諱“民”為“人”。(32)載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覆,使……翻過來。(33)所宜深慎:應當特別謹慎的。所,結構助詞,“……的”。(34)欲:動詞用如名詞,愛好的,想要的。(35)作:建造,大興土木。知止:知道適可而止。(36)安人:使人民得到安寧。安,使……安寧。(37)高危:同義詞連用,強調“高高在上”。(38)謙沖:謙虛。沖,虛。(39)自牧:修養自己的美德。牧,養。(40)江海下百川:像江海一樣甘居百川的下游。江海,名詞作狀語。(41)盤游:游樂忘返。這里指出去打獵。(42三)驅:一年打三次獵。一說,圍合三面,放開一路,不過分捕獵,以示仁德。(43)以為度:“以之為度”的省略。把這作為限度。(44)敬:慎。(45)壅(yōng)蔽;被蒙蔽。壅,堵塞。(46)以:來。下一句的“以”用法相同。(47)下:臣下。(48)讒邪:讒言邪說。讒,說別人壞話陷害他人。(49)黜:斥退。(50)惡:形容詞用如名詞,指邪惡的人。(51)恩所加:有所賞賜。(52)以:而。(53)謬賞:獎賞不當。(54)罰所及:施加刑罰。(55)以:因。(56)濫刑:濫用刑罰。(57)總:總括。(58)宏:形容詞用如使動詞。使……大,擴大。(59)茲:此。(60九)德:《尚書·皋陶(yáo)謨》所載的是:“寬而栗(莊嚴),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亂(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慎重),擾(和順)而毅,直而溫,簡(寬松)而廉(有棱角,品行方正,有節操),剛(剛而能斷)而塞(充實,不失于空疏),強(無所屈撓)而義(動必合乎義)。” (61)簡能:挑選有才能的人。簡,選。能,動詞用如名詞,指能人。(62)善:形容詞用如名詞,指好的意見。(63)從:聽從,采納。(64)播:廣施。(65)信者:誠信的人。(66)效:獻。(67)垂拱而治:垂衣拱手,無為而治。垂,垂衣,拱,拱手。(68百)司:百官。(69)職役:職務。
[譯 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牢;希望水流得遠,一定要疏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積累恩德和道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得遠,根扎得不牢卻盼樹長得高,我雖然是最笨的人,也知道這是不行的,何況對于那些英明圣哲的人呢!君王執掌著
帝王這樣重要的職權,占有著天地間這樣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記取身處安樂時要想著可能發生的危難,用節儉來戒除奢靡,這也就是砍伐樹根卻想求樹木茂盛,阻塞水源卻希望水流長遠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受了上天的重任。開始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堅持做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奪取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卻很難嗎?(這是)因為君主處在深重的憂患中,一定會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而) 達到目的以后,就放縱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傲視他人。(待人能)竭盡誠心,那么(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雙方也可以團結成一體;傲視他人,那么親骨肉也會成為路人。即使用嚴刑峻法去督責他們,用威嚴怒氣去嚇唬他們,最后(能)免于懲罰卻不會懷念(君主的)仁慈,外表恭順可是內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百姓(的怨恨之心)。(百姓就像江河湖海)既可以托起帝王這只船,也可以叫它覆沒,這是應當特別謹慎的。
如果能做到:見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要知道滿足來警惕自己;打算大興土木,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使人民能安寧;考慮到自己身居高位,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身的修養;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像江海一樣甘居百川的下游;喜好游樂,就要想到國君每年打獵三次的限度;擔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既要慎始,又要慎終;擔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虛心來聽取臣下的意見;怕偏聽讒佞的話,就要正心修身來斥退邪惡小人;有所賞賜時,要想到不能因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施加刑罰時,要想到不要因為發怒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個“想到”,發揚光大古人要求的九種美德,選拔賢能的人加以任用,擇取好的意見加以采納,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盡量獻出他們的謀略,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人就會獻出他們的忠心;文武都有賢才可用,君主就可垂衣拱手而致太平。哪里用得著自己勞神費力,(去)代替百官的職事呢?
[鑒 賞]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議中的名篇,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一步,提出問題。作者以木必固根,流必浚源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題:“思國之安”的國君,“必積其德義。”由于人君執掌著最高權力和所處的重要地位,如果國君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檢”,想要讓國家長治久安,只能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的妄想。第二步,分析問題。作者從對分析人君“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歷史現象入手,指出“守之難”的關鍵在于國君在得志后,不再“竭誠以待下”,極易忽視“縱情以傲物”的嚴重后果——民怨,不懂得人民的力量像汪洋大海,既能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結果不得善終。居安怎么能不思危呢?第三步,解決問題。居安思危思什么?作者概括為“十思”。其核心是:為治國安民必“正身”“自牧”。做到自覺地戒奢侈,戒驕傲,戒放縱,戒聽信讒邪,戒賞罰不公。唯其如此,才能廣納賢能,垂拱而治。全篇以一“思”字貫穿,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
文章深寓哲理,詞鋒犀利,其中許多對偶句、排比句,都是令人刻骨銘心的箴言警句。
上一篇:《記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赤壁賦》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