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慶歷(1四)年春,滕子京謫②守③巴陵郡④。越⑤明年⑥,政通人和⑦,百廢⑧具興⑨。乃⑩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11),刻唐賢今人(12)詩賦(13)于其上。屬(14)予作文以(15)記之(16)。
予觀夫(17)巴陵勝狀(18),在洞庭一湖。銜(19)遠山(20),吞長江,(21)浩浩湯湯,橫(22)無際涯;朝暉夕陰(23),氣象(24萬千○25)。此則(26)岳陽樓之大觀(27)也。前人之述(28)備(29)矣。然則(30)北通巫峽,南極(31)瀟湘(32),遷客(33)騷人(34),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35)?
若夫(36)霪雨(37)霏霏(38),連月不開(39),陰風(40)怒號,濁浪排(41)空;日星(42)隱耀(43),山岳潛形(44);商旅不行,檣傾楫摧(45);薄(46)暮冥冥(47),虎嘯猿啼(48)。登斯(49)樓也,則有去國懷鄉(50),憂讒畏譏(51),滿目蕭然(52),感極(53)而悲者(54)矣。
至若(55)春和景(56)明,波瀾不驚(57),上下天光,一(58)碧萬頃(59);沙鷗翔集(60),錦鱗游泳(61);岸芷汀蘭(62),郁郁(63)青青。而或(64)長煙(65一)空,皓(66)月千里(67),浮光躍金(68),靜影沉璧(69),漁歌互答,此樂何極(70)!登斯樓也,則有心曠(71)神怡,寵(72)辱偕(73)忘,把酒(74)臨(75)風,其(76)喜洋洋者矣。
嗟夫(77)!予嘗求(78)古仁人(79)之心,或異二者(80)之為(81),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2);居廟堂之高(83),則憂其民(84);處江湖之遠(85),則憂其君。是(86)進(87)亦憂,退(88)亦憂。然則何時而(89)樂耶?其(90)必曰:“先(91)天下(92)之憂而(93)憂,后(94)天下之樂而(95)樂”歟。噫!微(96)斯人(97),吾誰與歸(98)?
時(99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 釋]
①慶歷:宋仁宗的年號,自1041年—1048年。②謫(zhé):官吏被降職或遠調。③守:郡守或太守。秦漢時縣以上的行政單位是郡,其行政長官,秦叫郡守,漢叫太守。宋代相當于郡的叫州,其行政長官叫知州,這里是借古稱代今稱。文中的“守”用如動詞,“當……太守(知州)”的意思。④巴陵郡:南朝宋所設,隋時改為岳州,宋朝仍稱岳州,這里也是借古稱代今稱。⑤越;及,到。⑥明年:第二年(1045)。⑦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8百)廢:各種被延誤、擱置的事務。百,很多,以實代虛。廢,舍棄,擱置,動詞,這里用如名詞,指被擱置的事務。⑨具興:都興辦起來。具,同“俱”。⑩乃:于是,就。(11)舊制:過去的規模。制,規模。(12)唐賢今人;互文,即“唐今賢人”,唐代和當代的名人。(13)賦:一種文體,講究文采、節奏、韻律,兼有詩歌和散文的特點,漢代十分盛行,漢以后賦或向駢文方向發展,或進一步散文化。(14)屬:同“囑”,托付。(15)以;表目的關系的連詞,可譯作“來”。(16)之:指重修岳陽樓一事。(17)夫(fú);那。(18)勝狀;美好景色。勝,美好。(19)銜:口含著。(20)遠山:這里指洞庭湖里君山等島嶼。(21)湯湯(shāng shāng):水勢浩大的樣子。(22)橫:廣遠。(23)朝暉(huī)夕陰:互文,即“朝夕暉陰”,自早到晚,一天之間,或晴或陰。暉,同“輝”,陽光。(24)氣象:景色。(25萬千):多種多樣,變化無窮。(26)則:就是,表判斷的副詞。(27)大觀:壯麗景色。(28)前人之述;指上文所說的“唐賢今人詩賦”。(29)備:齊全,完備,詳盡。(30)然則:表承接的連詞。“然”,肯定前一事;“則”引出后文。然,既然如此。則,那么。(31)極:盡,到盡頭,這里是“通”的意思。(32)瀟(xiāo)湘:瀟水、湘江。瀟水,湘江上游的支流。(33)遷客:本指調動職務的人,這里借一般代特殊;專指被貶謫到外地做官的人。(34)騷人;原指騷體詩人,這里是借特殊代一般,泛指詩人。騷,詩體的一種,楚辭和后世仿楚辭的作品稱為騷體詩,由屈原的《離騷》得名。(35)得無……乎:表揣度的句式,可譯為 “該不會……吧”。得,能。異,形容詞用如名詞,差別。(36)若夫(fú):發語詞,放在一段的開頭,引出下文,表示議論的開始或承轉。(37)霪(yīn)雨:下得過多的雨。(38)霏霏:雨雪很大很密的樣子。(39)開;開天,放晴。(40)陰風:冷風,寒風。(41)排:推,擠,這里可譯為“沖”。(42)日星:偏義復詞,只指“日”,“星”無義。(43)隱耀:隱藏起光芒。(44)潛形;隱藏起形體。(45)檣(qiáng)傾楫(jí)摧:桅倒槳折。檣,船桅。楫,船槳。“檣”、“楫”在這里借指船只。摧:折斷。(46)薄:迫近。(47)冥冥:十分昏暗的樣子。(48)虎嘯猿啼:這句是形容湖水洶涌時發出的聲響的。“虎”、“猿”,名詞,在這里都作狀語,應譯作“像老虎一樣”、“像猿猴一樣”。(49)斯,此。(50)去國懷鄉:“去國”與“懷鄉”是互文,意思是“去國去鄉,懷國懷鄉。離開國都和故鄉而懷念它們。去國,離開國都,指被貶謫。(51)憂讒畏譏:互文,即“憂畏讒譏”。擔心害怕遭到誹謗和譏刺。讒,說壞話。(52)蕭然:蕭條,凄涼冷落的樣子。(53)極:動詞,達到極點。(54)者;可譯為“……的心情”。(55)至若:用在段首,引出下文。可譯為“至于”、“又如”。(56)景:日光。(57)驚:驚動,震動,這里指“掀起”。(58一):全。(59萬)頃:廣闊無邊。萬,以實數代虛數。(60)翔集:時翔時集。翔,飛。集,群鳥棲止在樹上。(61)錦鱗游泳:色彩鮮艷的魚在游。鱗,借“鱗”代魚。游,浮行于水上。泳,潛行于水中。(62)岸芷(zhǐ)汀(tīng)蘭:互文,即“岸汀芷蘭”,要合譯。芷,一種香草。汀,水中的小洲。(63)郁郁:香氣很濃的樣子。(64)而或:有時。(65)長煙:大片的云霧。(66)皓:皎潔,明亮。(67千)里:形容月光照耀范圍極廣。以實數代虛數。(68)浮光躍金:即“浮光如躍金”。浮光,指照在水面上的月光。(69)靜影沉璧:即“靜影如沉璧”。璧,圓形的玉,中間有孔。(70)何極:哪有盡頭。極,名詞,極限,極點。(71)曠:開闊,開朗。(72)寵:恩寵,榮耀。(73)偕:一起。(74)把酒:拿著酒杯。把,拿,動詞。酒,這里借指酒杯。(75)臨:面對。(76)其:連詞,相當于“而”。(77)嗟(jiē)夫(fú);感嘆聲。(78)求:尋找。探求。(79)仁人:品德高尚的人。(80二)者:指上述覽物或悲或喜的兩種情況。(81)為:表現,作為。動詞用如名詞。(8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是互文,即“不以物己而悲喜”。以,由于。物,指與“己”相對而言的外界環境、條件等。己,指個人的得失、處境。這兩句要互補合譯。(83)廟堂之高:即高高的廟堂,定語“高”放在中心詞“廟堂”之后,中間加助詞“之”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廟堂,朝廷,古代帝王每遇大事,要告于宗廟,議于明堂,所以借“廟堂”代“朝廷”。(84)憂其民:即“為其民憂”,為自己國家的人民而操心。憂,“為……而憂”,為動用法。(85)江湖之遠:句式與 “廟堂之高”相同。(86)是:即“是以”,因此。(87)進:指在朝作官。(88)退:即“處江湖之遠”。(89)而:才。(90)其:表委婉的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91)先:“在……之前”。(92)天下:指“天下人”(93)而:就。(94)后:在……之后。(95)而:才。(96)微:如無,表假設的否定副詞。一說作“沒有”解。(97)斯人:這種人。(98)誰與歸:即“與誰歸”。歸,歸向大道,同趨一途。(99)時:指本文的寫作時間。
[譯 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當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所有荒廢了的事情,都興辦起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和當代名人的詩賦刻在樓上,囑托我寫篇文章來記敘此事。
我看那巴陵美好的景色(全集中)在一個洞庭湖。(它張開大嘴),銜著遠處的山岳,吞進(奔騰的)長江,浩浩蕩蕩,廣闊無邊;從早到晚,一天之間,時而陽光明媚,時而天色陰沉,景色千變萬化。這就是在岳陽樓上所見到的宏偉景觀。(關于這些)前人的記述已經很周詳了。既然如此,那么,(這個地方)往北可通巫峽,往南可到瀟水和湘江,被貶斥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常常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景物時所觸發的感慨,該不會沒有差異吧?
(要是)陰雨連綿下個不停,整月都不放晴,冷風怒吼,渾濁的巨浪直沖云天,太陽隱沒了光輝,山岳不見了蹤影;商人旅客無法通行,(否則)船只會(被巨浪)砸成碎片;才近黃昏,一片漆黑,(巨浪)像虎在吼叫,像猿在哀鳴。(在這時你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有一種因為遠離國都和家鄉而無比懷念它們,擔心、害怕(有人在朝廷)說壞話或指責自己,(只覺得)滿眼凄涼,感慨到極點因而悲痛不已的心情了。
至于(到了)春風和暖,陽光明媚(的季節),(洞庭湖)波瀾不起,湖光天色,上下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沙灘上的水鳥時飛時止,鱗光閃閃的魚群,時浮時潛;湖岸上和沙洲上的芷草蘭花,香味濃郁,一片翠綠。有的夜晚,大片的云霧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在波濤上的月光,像躍動著的金塊;靜止的月影,像沉在湖底的玉璧。漁人的歌聲互相應和,這種樂趣哪有窮盡!(這時)登臨這座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榮耀恥辱一并忘卻,端起酒杯,當風暢飲,而喜氣洋洋的心情了。
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道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述兩種情況下的表現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他們從)不因客觀環境和自己的得失而高興或悲傷;(這種人)身居高高的朝廷,就憂慮那黎民百姓;身在偏遠的江湖,就憂慮自己的國君。因此,在朝做官時也憂慮,退隱江湖時也憂慮。(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時候他們才能快樂呢?大概他們一定會這樣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啊!沒有這種人,我跟誰同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鑒 賞]
這篇優美的散文,描繪了岳陽樓“氣象萬千”的景色以及“遷客騷人”登樓覽物所產生的不同心境,勉勵身處逆境的志士仁人不要因客觀環境和個人處境的不利而動搖自己的意志,闡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表達了作者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堅定信念。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從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績寫到自己寫作《岳陽樓記》的緣由,簡練地交代了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總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四段),寫岳陽樓上所見的雄偉景象,鋪寫洞庭湖的兩種不同的景觀,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一部分又分兩層。第一層(第二段)總寫“巴陵勝狀”,洞庭“大觀”。先從空間和時間的不同角度,推出幾個用粗線條勾勒的全景鏡頭,然后以“前人之述備矣”陡然煞住,發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感慨,巧妙而自然地過渡到第二層。第二層(第三、四段),抓住“異”字,采取對比的手法,鋪敘湖上的兩種景象以及遷客騷人由此產生的憂、喜迥異的“覽物之情”。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抒發在特定環境中“遷客騷人”的主觀感受,以景生情,以情系景,十分生動、自然。
第三部分(第五段),借“古仁人之心”來抒發自己的抱負,收住全文。這一部分是文章主題所在。作者又提出了另一種“異”。這個“異”,不是悲喜之“異”,而是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與那些終日不能忘懷個人得失者的“異”。然后用一個設問句引出全文的主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既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對好友的規勸。最后只用一個感嘆句結束全文,含蓄別致,耐人尋味地表達了他不可動搖的志向與信念。
文章寫景鋪排生動,抒情真切感人,議論精警透辟,融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為一爐,而記敘、描寫和抒情無一不以議論為依歸,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語言的運用上帶有賦的特色,排比鋪陳,駢散結合,以散句論述,以駢句描繪,詞采紛呈,音調和諧,富于音樂美。
本文雖題為“記”,而從文章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來看,應屬于寫景抒情的散文。
上一篇:《山市》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師說》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