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①,豈非人事②哉!原③莊宗④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晉王⑧之⑨將終也,以三矢⑩賜莊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與吾約為兄弟(14),而(15)皆背晉(16)以(17)歸(17)梁(18)。此三者,吾遺恨(19)也。與爾(20三)矢,爾其(21)無(22)忘乃(23)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24),則遣從事(25)以一少牢(26)告廟(27),請(28)其矢,盛以錦囊(29),負而前驅(30),及凱旋(31)而納(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廟(36),還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39)已滅,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亂者四應(41),倉皇(42)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43),君臣相顧(44),不知所歸,至于誓天(45)斷發(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豈(51)得之難而失之易歟(52)?抑(53)本(54)其(55)成敗之跡,而皆自(56)于人(57)歟?《書》(58)曰:“滿招損,謙得益。(59)”憂勞(60)可以興(61)國,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國滅(67),為(68)天下笑(69)。(70)夫禍患常積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豈獨伶人也哉?
[注 釋]
①天命:天神的旨意。古人常把個人的生死禍福,王朝的興亡盛衰說成是天決定的。②人事:與“天命”相對,指人的作為。③原:動詞,推究,追根。④莊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滅掉后梁,統一北中國,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史書說他“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常“身傅粉墨,與伶人雜戲于庭”,同光四年鄴都兵亂,李存勗命成德節度使李嗣源去討伐,嗣源至鄴后稱帝,反攻洛陽,存勗為宮內伶人所殺。⑤之:代詞,指天下。⑥可以知之:“可以之知之”的省略,省略的“之”字指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后一“之”字代興衰的“道理”。以,根據,憑。⑦世:世人。⑦晉王:李克用,沙陀族(他的父親姓朱邪,名赤心,有功于唐朝,賜姓名為李國昌),因出兵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受封晉王。⑨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晉王將終”的獨立性,使它充當時間狀語。⑩矢:箭。(11)梁:指朱全忠。黃巢部將朱溫,投降唐朝,賜名全忠,受封為梁王。唐僖宗時,朱全忠擬謀殺李克用, 李克用也屢次上表請求討伐朱全忠,雙方結怨極深,攻戰不息。(12)燕王:指劉仁恭。劉本是幽州部將,借李克用的勢力奪取幽州,任盧龍節度使。后來劉仁恭歸附朱全忠,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的說法。(13)立:擁立,扶植。(14)契丹與吾約為兄弟:唐昭宗天祐元年,李克用和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訂立盟約,結為兄弟,希望共同舉兵攻打朱全忠。后來阿保機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契丹,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15)而:可是。(16)晉:李克用自稱。(17)以:連詞,而。(18)歸:歸附。(19)遺恨:遺憾。恨,憾。(20)爾:你。(21)其:語氣副詞,表希望或命令語氣。(22)無:通“毋”,不要。(23)乃:你,你的。(24)用兵:打仗。(25)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的屬官。(26)少牢:用豬、羊各一頭祭祀先人。用牛、豬、羊各一頭叫“太牢”。(27)告廟:“告于宙”的省略。于,到。(28)請,恭敬地請出。(29)錦囊:絲織的袋子。(30)負而前驅:“負之而前驅”的省略。前驅,走在隊伍前面。(31)凱旋:唱著凱歌勝利回師。凱,打勝仗所奏的樂曲。旋,還,回來。(32)納:藏。(33)方:當。(34)系燕父子以組:即“以組系燕父子”系,縛。組,絲帶,絲繩,這里泛指繩索。912年,李存勗派兵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及其家族;劉仁恭的兒子劉守光逃到滄州,亦被捕獲,父子都被處死。(35)函梁君臣之首:923年,后唐兵攻入開封,梁末帝朱友貞命令部將皇甫麟殺死自己。皇甫麟殺了末帝,隨后自殺。函,名詞用如動詞,裝進匣子。(36)太廟:皇帝的祖廟。(37)還矢先王:“還矢于先王”的省略。先王,死去的帝王,這里指晉王李克用。(38)告以成功:即“告之以成功”,“告”后省賓語“之(代先王)”。(39) 仇讎(chóu):仇人。讎,與“仇”同義。926年,屯駐在貝州(現在河北省清河縣)的軍人皇甫暉勾結黨羽作亂,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攻入鄴都(今河南省安陽市)。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滄州駐軍相繼作亂。(40一)夫:這里指發動兵變的軍士皇甫暉。936年,屯駐在貝州(今河北清河)的皇甫暉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攻入鄴都(今河南安陽)。(41)亂者四應:指邢州(今河北邢臺)、滄州駐軍相繼作亂。(42)倉皇:匆忙慌張的樣子。(43)士卒離散:唐莊宗從洛陽往東走,到了萬勝鎮(今河南省中牟縣境),聽說李嗣源 (李克用養子,當時已叛變)已經占據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唐莊宗忙下令把軍隊開回去。一路上士兵叛逃,失散了一半。(44)相顧:相看,指莊宗君臣毫無辦法,面面相覷。(45)誓天:指天發誓。(46)斷發:截斷頭發。古人以發代首,斷發是“斷首”的象征性動作。莊宗到洛陽城東的石橋西,設酒與諸將一百多人相對號泣。諸將都截斷頭發,放在地上,誓死報效莊宗。(47)沾:沾濕。(48)襟:衣襟,指衣服。(49)何其:怎么那樣。(50)衰:衰敗,狼狽。(51)豈:表推測語氣的副詞,或許,莫非。(52)歟(yú):表疑問的語氣詞,(53)抑{yì}:選擇連詞,或者,還是。(54)本:動詞,探究,推原。(55)其:指莊宗。(56)自:從,由。(57)人:指人事。(58)《書》:指《尚書》,五經之一。(59)滿招損,謙得益:出自《尚書·大禹謨》,現在常寫作“滿招損,謙受益。” (60)憂勞:憂思勞苦。(61)興:使動用法,使……興起。(62)逸豫:安樂。指莊宗寵幸伶人,喜愛音樂,貪圖享樂。(63)亡身:使自身毀滅。亡,使動用法,使……滅亡。(64)舉:所有的。(65)莫:沒有誰。(66)身死:指莊宗嬖幸的伶人郭從謙趁莊宗已處于眾叛親離的境地,起兵作亂。莊宗率兵抵御,中流矢而死。(67)國滅:莊宗死后,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明宗)即位,群臣中有人主張自建國號。此事雖未實行,但是莊宗死后,李克用嫡親子孫都被殺,也可說是“國滅”。(68)為:被。(69)笑:恥笑,取笑。(70)夫(fú):發語詞,用于句首。(71)于:由于。(72)忽微:極其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萬分之一。微,一寸的百萬分之一。(73)智勇;有智慧勇敢的人。(74)于:被。(75)所溺:所溺愛的事物,多指聲色犬馬之類。溺,沉迷,溺愛。
[譯 文]
唉!(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說是由于天命,難道不也是由于人事嗎?推究(后唐)莊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據以明白這個道理了。世人說晉王臨死的時候,拿三枝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和我訂立過盟約,結為兄弟,可是(他們)都背叛我而歸附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啊。(我)給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遺志!”莊宗接受了(三枝箭)并把它們收藏在祖廟里,在那以后每逢打仗,就派手下的官員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里祭祀和禱告,把那三支箭恭敬地請出來,用絲織的箭袋裝起來,背著它走在隊伍的前面,等到打勝仗歸來就再把它藏(在祖廟里)。
當他把燕王父子用繩子捆綁起來,把后梁皇帝、大臣的頭裝在木匣子里,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然后把成功的消息稟報給祖先,那昂揚的氣概,可說是夠豪壯的啊!等到仇人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哪知)有個人夜里一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莊宗)匆忙地往東出奔(汴州),還沒等見到叛兵,士卒就都叛逃失散,莊宗和臣子面面相覷,不知道要回到什么地方去,以至于跟隨的將領們截斷頭發,對天發誓,(君臣相對號泣,)眼淚打濕了衣襟,怎么那樣凄慘狼狽啊!莫非得到天下很困難而失去天下很容易嗎?還是(在)探究他成功失敗的過程,從而(認識到這成敗)都出于人為的呢?《尚書》說:“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好處。”(當權的人為國事)憂思勞苦可以使國家興旺,一味貪圖安樂,就會導致自身毀滅,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奮發圖強的時候,普天下的英雄豪杰,沒有誰能夠和他爭雄;等到他意志衰退的時候,幾十個伶人(作亂,就能)圍困他,結果中箭身亡,政權覆滅,被天下人恥笑。(由此看來)禍患常常由極其微小的壞事日積月累所釀成,而(那些)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溺愛的事物所困擾迷惑,難道只有寵幸伶人(才會導致敗亡)嗎!
[鑒 賞]
歐陽修文章的特點是“簡而有法”。本文篇幅不長,但由于敘事議論有機配合,行文又注意輕重緩急節奏的變化,所以整個文章顯得波瀾起伏。文章開篇以一反問句——“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直截了當地提出統領全文的論點,接著便用莊宗先盛后衰的史實為論據來進行論證。在敘述“晉王三矢”的故事時,從賜矢、受矢、藏矢,寫到請矢、盛矢、負矢、納矢,故事述說相當完備,筆勢頗為平緩。隨即作者以“……可謂壯哉”和“……何其衰也”兩個長句先揚后抑,大起大落,把文章推向高潮,如隕石墜海,激起了萬丈巨瀾。一盛一衰,一興一亡,一正一反,強烈的反差使人深刻地認識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接著作者再以“方其盛”與“及其衰”的不同結局承前引出結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從個別的典型事例中得出帶有一般性的結論,從歷史上的“盛衰由人”的史料引出對后來人的告誡。全文結構靈動,抑揚褒貶,起承轉合,節奏分明,故而言簡意賅,一瀉千里,令人嘆服。
上一篇:《傷仲永》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促織》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