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解釋|武的意思|“武”字的基本解釋
“武”字的甲骨文上面是兵戈的“戈”,下面是“止”,也就是腳。金文和小篆的“武”字構形與甲骨文相近。中國漢代文字學家許慎認為,“武”是典型的會意字,他給會意字下定義時就舉了“武”字為例。
了解一個字的本義,要與其字形相結合。“武”字從“戈”從“止”,與字形關系較密切的有兩個意義。一是征伐示威。前去討伐就要行軍,“止”就表示“行”的意思;征伐者一定會有武器,“戈”就表示武器。二是“舞蹈”,也就是古代的“武舞”,表演這種“武舞”時,手中要拿著武器、牦牛尾等標志戰爭、表示勇武的道具。這兩個意義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又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征伐”義在前,是本義,“舞蹈”義在后,“武舞”是對戰爭的模仿。也有人認為“舞蹈”義早于“征伐”義,因為古代最早使用武器是為了狩獵。集體捕獸的人們手持兵戈武器圍著已被發現的野獸跺腳呼喊,以便把野獸趕進陷阱或羅網中捕殺。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的勞動舞蹈。歷史上的勞動舞蹈是先于戰爭征伐的,因此手持兵戈跺腳的“武”字應該首先是舞蹈的形象,以后才引申出軍事上的“征伐”。根據典籍的記載,再參照今天一些原始部落的舞蹈,我們可以依稀想像武舞的場面和動作:成群的人手持武器,有節奏地跺腳,同時齊聲呼喊,氣氛熱烈。
歷史上華夏民族很早就脫離了漁獵生活,進入農耕社會,反映在舞蹈、巫術上也多是與農耕關系密切的求雨、驅魃(bá)儀式。作為以捕獵生活為基礎產生的巫術,“武舞”漸漸失去它原本的性質,更多地成為紀念和再現戰爭場面的舞蹈,比如周武王滅商之后,就有再現牧野之戰的舞蹈。而且,在圍獵與戰爭之間本來就存在相似性,區別只在于殺戮的對象不同,古時常以圍獵作為演兵的一種方式。
今天,“武”的主要義項是“軍事”、“勇力”。“武”在很多意義上與“文”構成意義相反的一對詞語,如文臣與武將、威武與文弱,煎制中藥時有文火與武火之分等等。在長期的意義演變中,“武”越來越傾向于單純地指力量,而先秦時期“武”的觀念并不是這樣簡單。
《說文解字》把“武”解釋為“止戈為武”。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解釋不符合“武”的本義,從文化的角度卻恰好可以反映古人對“武”的觀念。
古代作為一種抽象的道德觀念的“武”,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其中有武力的一面,但武力是用來制止武力的,也就是說,強制性的力量是為了保護和諧、安定、富足的局面而存在的。這種觀念附會到“武”的字形上,就產生了“止戈為武”,也就是“停止使用兵器為武”這樣的解釋。就軍事領域來說,“武德”也并不就是單指打仗取勝。能夠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戰爭和善于制止戰爭都叫“武”。《左傳》記載諸侯混戰的歷史,其中多處提到“武”。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說:“以亂易整,不武。”意思是以混亂的相互攻擊代替整齊的互相聯合,不合武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說:“武不違敵。”是說按照武德,不應回避敵人。還有出自《左傳·襄公十年》的成語“勝之不武”等。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武德”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既包括軍事策略的得當、面對敵人的勇氣,運用外交聯合避免戰爭,還包含有道德的要求,比如以強凌弱、以眾欺寡、乘人之危都屬于“勝之不武”的行為。
上一篇:桑的解釋|桑的意思|“桑”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消的解釋|消的意思|“消”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