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隱惡揚善》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隱惡揚善:yǐn è yáng shàn
詞源:《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
詞由:有人問孔子:“怎樣的人才算上聰明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君舜,可以算得上聰明人。”那人又問:“舜的聰明表現在哪里呢?”孔子說:“天下的事理,無窮無盡,一個人的知識,卻是極其有限的。愚笨且剛愎自用,這種人自然算不得聰明。那舜雖然天資過人,遇事卻極為虛心,必定誠懇地請教他人。回答的雖然極為膚淺,但總要潛心審察。假使得到的回答不合法度,不在道理,也即惡言,他就將惡言隱藏起來,不輕易宣揚出去。假使得到的回答合乎法度,言之在理,他就極力贊揚,傳播開去,使人們效法。請教時,聽到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而都合乎道理,他就審察二者之間最合法度的道理,向人民宣傳。這就是古人所稱道的以合乎天下的道理為聰明。舜能夠做到這樣,自古至今,有誰能比得上他呢?”
詞義:把惡言隱匿起來,把善言宣揚開去。隱:隱藏、隱匿;揚:宣揚,傳播。后指隱瞞他人的劣跡,宣傳他人的好處。
書證: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三·中庸(第十章)》:“好察邇言,隱惡揚善。”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三回:“他和你是同僚官,雖有些過失,你可隱惡而揚善。”
上一篇:成語《陳陳相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雄才大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