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成星星
報告文學。作者大鷹。發表于《解放軍文藝》1988年第8期。這篇報告文學以開放性思維方式對中國國防建設進行了創造性的思考。全文包括:引子、尾聲和三章正文共分五個部分。引子:“時代沖擊波”。其中包括“溫州的天兵天將”、“西城區的苦惱”、“泥人街尋人”、“三元里的困惑”等四節,從開放地區到首都北京的市中心,從泥人街到三元里,舉國上下發出了征兵難的呼聲。第一章“悠遠的軍歌”。共包括八節:“共和國的選擇”、“兵的文化和文化中的兵”、“馬上得之”、“湘西征兵行”、“毛澤東如是說”、“殺出軍營的小將”、“綠潮”、“逝去的當兵熱”等,作者以飽蘸激情的筆觸和悲喜交織的復雜心情,回溯了在新中國產生并歷時三十年之久的“當兵熱”,深刻地揭示出新中國兵役史上最輝煌的年代恰恰是中國歷史上貧困和動亂的年代。第二章“選擇的歷程”包括:“改革”、“T80”、“兵仔來自大酒店”、“兵役年齡的夢”、“中英街的阿龍”、“漲價的大紅花與跌價的傻大兵”、“尚武精神”、“眼睛回旋曲”、“一條龍”、“軍營里的餐桌”、“苦樂不均”、“兵役稅”、“五長掛帥,十方合力”、“參軍熱中的冷思考”、“兵役法庭”、“不謀而合”等,作者從8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終于從一個階級的軍隊變為一個國家的軍隊這一根本性轉變入筆,觀照全局,記述了80年代征兵難的種種現狀及種種解決該難題的招數。第三章《新世紀的保衛者》。包括:“遠非理想的世界”、“天下·國家”、“邊防·邊情”、“南沙·南沙”、“美國國家公墓”、“民兵式軍隊”、“球王也得服兵役”、“廓爾喀兵”、“以色列奇跡”、“復蘇的美國陸軍”、“國防功能對話”、“鄧小平的思路”、“軍艦上的白氣球”、“小皇帝當兵”、“傳統的魅力”、“從市場走向軍營”等,作者以大膽的想象式思維,提出了兵役制改革的現實課題。尾聲“昨天不再來”,作者在綜述中國兵役的基礎上,對中國人、中國兵作了新的審視,并遙想和思考到中國軍事的明天:“誰來保衛2000年的中國?每一個在華夏大地上生息著或生息過的中國人,請回答!”這是一篇綜合式的社會問題報告文學。作者以中國兵役史為貫串線索,以兵役史的昨天、今天、明天三個大框架為基點,打開思維空間,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從巨到細,捕捉到大量震撼人心又形象生動的人物、細節,寓深刻思考于飽滿激情之中,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兵役史的全貌,獨到而有說服力地提出了改革中國兵役制的重大社會課題。這種縱橫交織的開放式思維空間和全文結構的宏觀性,使兵役史這一嚴肅刻板的命題,寫得雄闊有力、激情飽滿,融形象性與思辨性為一體,從感性到理性,使讀者在生動的描述中,自然地接受了作者關于兵役制改革這一嚴肅社會問題的深層思考和新的設想。
上一篇:郗仲平《誰是最可愛的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誰生活得更美好》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