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的解釋|尺的意思|“尺”字的基本解釋
“尺”字最早見于金文。《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的故事,一開頭就說:“鄒忌修八尺有余。”字面的意思是鄒忌身高八尺多。如果用現(xiàn)代的八尺來計(jì)算,鄒忌的身高該是二米六七的高度,然而當(dāng)今世界上還沒有這樣的巨人。古代沒有精密的量具,古人量物體,最常使用的就是身體。正如《說文解字》所說的:“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寸”的概念來源于人的身體。手和胳膊之間可以活動的部分就是“寸”,也是中醫(yī)看病號脈的地方,叫“寸關(guān)節(jié)”或“腕關(guān)節(jié)”。如果量一量腕關(guān)節(jié)的長度,它的長短差不多就是一寸。長度單位“寸”的來源就在這里。
比寸大的長度單位就是尺,“尺”的概念也是來源于我們的身體。從手腕到胳膊肘之間的部位就叫尺,它的長度差不多也就等于一尺。當(dāng)然,由于人的個子高矮有所不同,這個長度也就不是很精確。
咫的長度比尺要短一些。“咫”的概念也是來源于我們的身體。《說文解字》說:“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意思是:中等身高的女人的手的長度是八寸,八寸就叫一咫。
從人的身體發(fā)源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是“尋”。《說文解字》說:“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意思是:伸直人的兩條胳膊來量長度,就叫一尋,一尋等于八尺。
跟“尋”的長度完全相同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是“仞”,它們的區(qū)別僅僅是測量方向的不同。根據(jù)朱駿聲的《說文通訓(xùn)定聲》所引用的程瑤田的話說:“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cè)臂曲,而僅得七尺。”意思是:測量寬度,兩臂伸直叫一尋,測量高度,兩臂伸直叫一仞。測量寬度的時候,身體正直,兩臂也直,所以得出八尺的結(jié)果。而測量高度身體是彎曲的,兩臂伸得也不那么直,所以只能得出七尺的結(jié)果。朱駿聲非常贊賞程氏的說法。這就完全能夠解釋為什么對“仞”和“尋”的長度都有七尺或八尺的不同說法。附帶說一下,兩尋的長度叫做“常”。在古代,“尋”、“常”經(jīng)常連用來表示長度。這和當(dāng)“平常”講的“尋常”完全是不同的兩回事。
還有兩個沒有被官方認(rèn)可,而只在民間使用的長度單位,那就是“拃”和“圍”。如果伸出手掌,把拇指與中指盡力張開,其長度叫做“一拃”zhǎ。“拃”因?yàn)槿藗冋l也不會隨身攜帶量具,而一旦需要量一量長短的時候,最方便的就是兩只手了。更何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并不需要精確的量度,只要量個大概就可以了。“圍”是用來測量圓周的。一圍到底有多大,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把兩只胳膊合圍起來的長度叫做一圍,另一種說法是把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圍起來的長度叫做一圍。杜甫有一首詩,名字叫做《古柏行》,其中形容古柏樹干很粗有這樣兩句:“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這里的“圍”的長度恐怕用的就是第二種說法,如果是使用第一種說法,就有四十個人合抱那么粗,這么粗的樹世界上大概還不存在。當(dāng)然,有人說這是夸張的說法,這種可能也是存在的。
古代的一尺究竟有多長,始終也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說法。有人根據(jù)各種統(tǒng)計(jì)制定了一個古尺合現(xiàn)代米數(shù)的表格,周尺一尺約合當(dāng)今0.2250米。鄒忌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從時代上說,還是處在周代,按周制計(jì)算鄒忌也只有一米八多一點(diǎn),稱得上魁偉,但不算奇特。
上一篇:壽的解釋|壽的意思|“壽”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巫的解釋|巫的意思|“巫”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