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解釋|紙的意思|“紙”字的基本解釋
“紙”是一個形聲字,左邊的“糸”(mì)字是個形旁,它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繩索、線、纖維一類的東西有關;右邊的“氏”字是個聲旁,是表明這個字的讀音的。紙的本義就是用來寫字的紙張,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和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并駕齊驅的重大發(fā)明。
最初的紙和養(yǎng)蠶織布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把蠶繭用水煮過以后,就要放在席箔上并浸入水中反復捶打,目的是讓蠶繭鋪開成為絲綿,這絲綿就是做衣服的主要原料。當人們把絲綿取下來以后,就發(fā)現在席箔上還留有薄薄的一層絲綿的碎屑,把它們曬干揭下來,就是一張又輕又薄的絲絮片。可以在上面寫字,也可以在上面畫畫。這就是最早的紙。
可是這種紙成本很高,而且產量也很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社會對書寫材料的需求,人們仍然把字寫在竹板上,寫在絲織品上。東漢的蔡倫開始對造紙的技術加以革新,采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作為原料,不但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而且開辟了廣闊的原料來源。從此以后,紙的使用才得以廣泛的普及,紙在社會文化中的地位才越來越重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紙的品種越來越多,紙的用途也越來越廣。道林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紙,用木材為原料造成,因為最初是由美國的道林公司制造,所以名叫道林紙。馬糞紙,是用稻草或麥秸為原料而造成的紙,比較厚,也很粗糙,一般用來作盒子。因為它的顏色像馬糞,所以叫馬糞紙,其實和馬糞毫無關系。
重點應該談一談宣紙。宣紙是中國特產的一種書寫繪畫用紙,它具有純白、細密、均勻、柔軟、經久不變等優(yōu)點。從唐宋元明各朝書畫來看,凡是寫在絲織品上的,都變得又脆又黑,而寫在宣紙上的,經歷千百年而不變色,所以宣紙又有“紙壽千年”的美稱。宣紙出產于安徽省涇縣等地。由于它多集中在附近的宣城出售,逐漸被人們稱為宣紙。制造宣紙的主要原料是青檀樹皮,而青檀樹只有在涇縣周圍地區(qū)才有生長。根據許樹安先生的介紹:關于宣紙的產生,在涇縣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蔡倫有一個徒弟叫孔丹,他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懷念之情,很想造出一種上等紙為老師畫像,有一次他在山中偶然發(fā)現有些檀樹倒在山洞溪水旁,由于年長日久,被水浸泡得腐爛發(fā)白了。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于是他用這種樹皮反復試制,終于造出了質地優(yōu)良的白紙。宣紙又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適用于畫水墨畫,畫家可以隨意渲染,表現出一種虛蒙縹緲的意境。熟宣則適用于工筆畫,便于細膩描寫。
和紙有關聯的成語有兩個值得說一說。一個是洛陽紙貴。根據《晉書·左思傳》的記載,左思寫成了一篇《三都賦》,文筆非常優(yōu)美,被人稱贊為和班固張衡齊名,一時之間,富貴人家爭先恐后地傳抄,造成了洛陽地區(qū)紙價上漲。后來就成了書籍暢銷的典故。
另一個是紙醉金迷。意思是說屋里的裝飾金光閃閃,奪目迷人。宋代學者陶谷在《清異錄》中說:有一間小屋子,窗戶明亮,屋里的東西都用黃金裝飾,墻上的白紙,晶瑩潔白,凡是親眼看到這個屋子的人都說:能在這個屋子里休息一下,“令人紙醉金迷”。也就是被屋子的裝飾所迷醉。后來就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
上一篇:第的解釋|第的意思|“第”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絹的解釋|絹的意思|“絹”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