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的解釋|絹的意思|“絹”字的基本解釋
“絹”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找不到。“絹”最早指的是用生絲織成的帛。生絲是白色的,所以古書中將絹解釋為“生白繒(zēnɡ)”,繒就是絲織品。《說文解字》中說“絹如霜”,反映了絹如霜的白色特點。
說到“絹”,我們自然想到那有名的“黃絹幼婦”的故事。故事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孝女叫曹娥,為拯救父親,溺水而死,人們為了表彰她的孝行,不少地方為她立了石碑。有一塊《曹娥碑》的背面不知誰題寫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有一回從這塊《曹娥碑》前經過,看到碑上的題字,一時不明其意。當時以聰明著稱的楊修在曹操身邊,曹操問楊修是否理解,楊修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曹操說:“你先不要講,待我想一想。”曹操走了三十里長的路程才想明白碑上題字的意思。他和楊修分別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然后出示眾人,大家一看,二人所記一致,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那么楊修和曹操對“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是怎樣解釋的呢?原來這八個字是一組字謎。“黃絹”是有色的絲織品,“色絲”組合到一起就是絕字。“幼婦”是少女的意思,“少女”組合到一起就是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孩子,“女子”二字組合到一起就是好字。“齏臼”是用來搗蒜、姜之類辛辣調味品的臼缽,是用來受辛的,“受辛”二字組合到一起就是“辤(辭)辭”字。以上一組字謎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是對曹娥碑的正面文辭的贊美。曹操對楊修慨嘆說:“我的才能不如你,相差三十里。”后人便將這優美的詩文稱為“黃絹詞(辭)”。如元代文學家耶律楚材在《繼平陶張才美韻》詩中寫道:“援毫欲繼清新句,笑我卻無黃絹辭。”意思是說我拿起筆來想接著你的詩句寫,可笑的是我想不出好辭。
“絹”在古代用途很廣泛,首先是衣著的時尚材料。“絹”是絲織品,普通百姓一般是穿不起的,大約到六七十歲時才有可能穿上絹衣享受一下。古代經典《禮記》中說殷人“縞(gǎo)衣而養老”,縞就是白色生絹。孟子那個時代的老百姓把五十歲時能穿上絲織品作為生活奮斗的目標。不難看出古代老百姓想穿上絹帛衣服是多么的不容易。盡管如此,絹在絲織品中只能算是低檔產品,跟那些經過煮練染色的緞、練、綾、錦之類相比,還是要略遜一籌。古代給衣料染色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古代人稱平民為“白衣”,就是因為平民老百姓常穿未經染色的白布做的衣服的緣故。絹是未經染色的帛,是絲織品中最常見的,因而引申泛指絲織品。《南齊書》中寫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時說:“獲生口三千人,器仗驢馬絹布千萬記。”這里的絹就不是生絲絹,而是泛指絲織品。
“絹”是平紋織物,堅挺光潔,是題詩作畫的好材料。絹帛上的書畫叫“絹本”,寫在絹帛上的書帖叫“絹帖”。古人還常用絹制作絹扇和絹花,這也是絹材料堅挺的緣故。絹扇和絹花今天仍很常見,折疊各式各樣的絹花是餐廳服務小姐的基本功。絹也常用來制作手絹。《紅樓夢》中說:“只見黛玉登著門檻子,嘴里咬著絹子笑呢。”“絹子”就是手帕。今天將手帕稱為“手絹”就是來自古人用絹制作手帕的習慣,盡管今天的手帕不一定是用絹做的。
上一篇:紙的解釋|紙的意思|“紙”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繩的解釋|繩的意思|“繩”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