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的解釋|扇的意思|“扇”字的基本解釋
“扇”字為什么要用“戶”和“羽”組成?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扇”的本義是門扇。門有兩扇,鳥有兩翼,二者相似,故“扇”字用“戶”和“羽”組成。也有人認為“戶”表示意義,“羽”是“翅”字的省略,表示聲音。這些說法似都有難以令人滿意的地方。另一種意見認為“扇”的本義是扇動,鳥和昆蟲飛行時常扇動翅膀,所以“扇”字由“羽”字構成,“戶”則表示讀音。這種看法似比較合理。只是在后來的演變中,“扇”的讀音和“戶”的讀音差別較大,“戶”已經不能表音了。
“扇”的本義是扇動,門的開合就是門扇的來回扇動,所以門扇也稱為“扇”。扇子之所以稱為“扇”,也是因為使用時需要來回扇動的緣故。
扇子的發明應該遠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國古籍中有舜發明了“五明扇”的說法,雖然不見得可靠,但堯舜時代已有扇子是不容置疑的。扇子的發明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日常生活中人們不難發現扇動某物會產生涼風的現象。先民們看到鳥扇動翅膀則生風,便手持羽毛扇風取涼。正因如此,早期的扇子大多為羽扇。《詩經》中有不少詩篇寫到人們手持鳥羽跳舞的情景。如《詩經·陳風·宛丘》中說:“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后兩句意思是說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舞蹈者都手持鷺鳥的羽毛跳舞。在后世的舞蹈中,扇子是一種常見的道具,看來這是自古傳承下來的風氣。
古代的扇子都是不能折疊的,稱為“屏扇”或“硬扇”。折扇的出現則比較晚,具體時間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出現于南北朝時期,有人認為出現于唐代,還有人認為最早出現于北宋。前兩種說法缺乏根據,出現于北宋的說法有可靠的歷史記載。據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折扇是高麗國的使臣作為禮品帶進中國的,原本出自倭國(現在的日本),當時頗為珍貴。《大美百科全書》里“扇子”詞條說,折扇是公元七世紀時有位日本人模仿蝙蝠的翅膀而發明的,這跟郭若虛“本出于倭國”的說法是一致的。
折扇在宋代曾在局部流行過,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記錄了杭州城里各行各業的店鋪,其中就有“周家折揲(疊)扇鋪,陳家畫團扇鋪”。折疊扇有專賣店,說明有市場需求。不過,折扇當時并沒有在全國廣泛流行開來,因為直到明代初期折扇還未能得到世人的認可。其廣泛流行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
“扇”除了扇子的意思外還有閹割牲畜的意思,后來寫作“騸(shàn)”。殷墟卜辭中就有閹割家畜的記載。甲骨文中有這樣一個字,這就是后世的“豕(chù)”字,畫的是一條豬,腹部下面有一豎,與腹部不相連接,表示被割去的部分,所以“豕”的本義就是閹割過的豬。甲骨文中還有這樣一個字
,一匹馬腹部有繩索,表示用繩索或皮條將馬的生殖器勒去。閹割過的牲畜性情溫順,肉食細嫩肥美,所以殷人常將閹割過的牲畜獻給神祇。這反映了先民們在肉食生產上的聰明才智。扇為什么會有閹割的意思呢?這一意義本來應該寫作“騸(zhǎn)”。“騸”,正是閹割的意思。寫成“扇”是文字的借用現象。
上一篇:驚的解釋|驚的意思|“驚”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手的解釋|手的意思|“手”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