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吳市吹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吳市吹簫:wú shì chuī xiāo
詞源:《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吳市。”
詞由:春秋時的伍子胥,因為父親的冤獄被株連,不得不逃離楚國避難,以圖有朝一日為父報仇。伍子胥在逃難的路上,為了避開追捕的兵卒,只得夜行晝伏,吃盡千辛萬苦,而一路上又到處貼著楚王通緝他的敕令,伍子胥每看到敕令,便驚恐萬狀,嚇得冷汗濕透衣衫,另一面對楚王的仇恨也與日俱增。由于擔驚受怕,含憤咽怒,加上饑寒交迫,生了重病,他行路十分艱難,只得匍匐膝行,好不容易才混出昭關,來到吳國。這時,他早已囊無分文,生活無著,只好拍著肚子,吹著簫在吳都的集市上沿街求乞。后來,伍子胥被吳王拜為大將,同吳王一道攻破楚都,楚王已死,乃掘墓鞭尸,報仇雪恨。
詞義:原指伍子胥在吳國的集市上吹簫行乞。吳:古國名,江淮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比喻生活無著,行乞街頭。
書證:唐·虞世南《結客少年場行》詩:“吹簫入吳市,擊筑游燕肆。”
上一篇:成語《各為其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響遏行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