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解釋|兵的意思|“兵”字的基本解釋
商代甲骨文中的“兵”是個會意字。本是古代斧子一類的砍削工具,也用來當武器用。成語“運斤成風”中的“斤”還保留著它的本義,意思是斧子揮動得快,以至于“呼呼”成風。“兵”字的下邊像一雙手的形狀,整個字形表示的就是雙手拿起斧子的意思。到小篆體時,下面的雙手依舊,但上面的斧子已經變形。到楷書時的“兵”,雙手就有了些變化,由手指相連而成的一橫和上面的“斤”字便連成了一體。難怪舊時將兵貶稱為“丘八”,就是認為“兵”是由“丘”字加“八”字構成的。
“兵”的本義是兵器。現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厲兵秣馬”等成語和“兵庫”,“兵工廠”等詞中的“兵”用的還都是本義。“兵不血刃”是說兵器上連血都沒有沾上一滴,指還未交鋒就取得了勝利。“短兵”指刀、劍等短兵器;長兵指戈、矛等長兵器。
后來“兵”字由兵器引申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戰士,也指軍隊。西晉末年,秦王苻(fú)堅率八十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而東晉則派謝玄、謝琰領兵八萬前去抵抗。在壽陽,秦王苻堅的二十五萬先鋒部隊被謝玄部下出奇兵擊敗,晉軍則乘勝前進。苻堅和他弟弟苻融登上壽陽城樓,看見東晉軍隊布陣整齊,十分威武,遙望城西北的八公山,看見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兵。后來在“淝水之戰”中,苻融陣亡,苻堅中箭,秦軍潰不成軍,日夜不停地逃跑,晚上聽到風的響動,鶴的叫聲,也以為是晉軍追來了。這一段歷史故事后來就演化出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戾”。“草木皆兵”的“兵”指的就是士兵。
古代有一種調兵遣將用的憑證,用玉或銅做成虎形,剖為兩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給統兵的將帥,調動軍隊時必須持符驗證,兩半相合,才能發兵,因此叫“兵符”,也叫“虎符”。
“兵符”的“兵”,以及“富國強兵”,“兵臨城下”,“出兵”,“兵力”,“兵變”等詞中的“兵”也都指的是士兵。
“兵”又引申指軍事、戰爭,《孫子兵法》名聞天下,“兵法”的“兵”指的就是軍事、戰爭。戰國時期,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都被趙國大將趙奢、廉頗率兵擊退。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談到軍事上的問題,有時連趙奢也駁不倒他,因此趙括自以為天下無敵。但是趙奢卻認為趙括只會空談用兵策略,如果趙國用趙括為將,趙軍一定會失敗。公元前259年,秦國又一次攻打趙國,趙將廉頗帶兵抵抗,在長平采取了堅守營壘的策略,使秦軍無法取勝。于是,秦國使用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怕趙括為將”,使趙王信以為真,就派趙括接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策略、辦法,結果被困了四十多天,最后四十多萬人全軍覆沒,給趙國造成了慘重的損失。后來人們就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比喻空發議論,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紙上談兵”的“兵”以及“兵家”,“兵荒馬亂”,“兵連禍結”等詞中的“兵”就是軍事、戰爭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兵”很少當“戰士”講,因為當時有專指戰士的詞,一個是“士”,指乘戰車作戰的戰士;一個是“卒”,指徒步作戰的戰士。
上一篇:修的解釋|修的意思|“修”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寫的解釋|寫的意思|“寫”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