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的解釋|鳴的意思|“鳴”字的基本解釋
“鳴”字是個會意字。《詩經》中有“有鳴倉庚”的詩句,倉庚就是黃鶯,“有鳴倉庚”就是黃鶯鳥在叫。成語“雞鳴而起”指雞一叫就起身做事,形容非常勤奮。《孟子》中記載了一個“雞鳴狗盜”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被秦昭王扣留在秦國,孟嘗君派人去見秦王的愛姬,請她幫忙。這個愛姬說她想要孟嘗君的銀狐皮袍子。孟嘗君有一件銀狐皮袍子,價值千金,天下無雙,可是到秦國時已經把它獻給秦昭王了,哪兒還能要回來呢?正當孟嘗君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一個門客說:“我有辦法。”當天晚上,這個門客從狗洞潛入秦宮,“汪汪”學了幾聲狗叫,蒙蔽了守衛,偷出了皮袍子,將它獻給了愛姬,孟嘗君才得釋放。孟嘗君怕秦王反悔,就更名改姓,連夜趕路。半夜,他們到了函谷關,只見城門緊閉。依照秦國的規矩,關口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能放人。大家正發愁,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了公雞打鳴,緊跟著,關里的公雞全都打起了鳴兒來。關上的人聽見雞叫就開了城門,孟嘗君順利出關,終得脫險,逃回了齊國。后來人們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低下卑微的行業。
“鳴”還可以指獸類或昆蟲叫。如《詩經》中有“呦呦(yōu)鹿鳴”、“五月鳴蜩(tiáo)”的詩句,“呦呦”是鹿的叫聲,“蜩”就是蟬。“鳴”的這些意思一直保留到今天,我們現在仍用“鳴”來表示鳥、蟲等一些動物的叫聲,如“鳥鳴、蟬鳴、蛙鳴、蟲鳴”等。
“鳴”字從動物的鳴叫引申指物體發出聲響。如:“雷鳴、耳鳴、機器轟鳴、汽笛鳴叫、汽車鳴喇叭、禮炮齊鳴、鳴放鞭炮”等。在中國甘肅敦煌市南邊6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鳴沙山。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高數十米。游人從山頂下滑,沙礫(lì)隨人體下墜,發出不絕于耳的鳴聲。鳴沙山因此而得名。這里成了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鳴”還指敲擊物體使其發出聲響的意思。成語“鳴鼓而攻”表示公開宣布罪狀,加以聲討;鳴鼓就是敲鼓。“鳴金收兵”指用敲鑼發出信號撤兵回營。“鳴鑼開道”指古時官吏出行時,有人在前面敲鑼,吆喝行人避讓;后來比喻為某事物的出現大造輿論,開辟道路。“鳴鐘列鼎”指用餐的時候身邊響著樂器,眼前排列著鼎器;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華奢靡。“孤掌難鳴”指一只手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單薄,難以成事。
表示謝意可以說“鳴謝”;申訴冤屈稱為“鳴冤”;自我流露出得意的情緒就是“自鳴得意”。中國的戰國時期學術派別很多,人稱“諸子百家”,其中著名的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家。他們著書立說,游說(shuì)爭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對當時的思想、文化和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后世便用“百家爭鳴”來表示學術研究中各抒己見以求發展。唐朝的韓愈曾寫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意思是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不平則鳴”和“鳴不平”的說法就是從這兒來的。
上一篇:高的解釋|高的意思|“高”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黑的解釋|黑的意思|“黑”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