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的解釋|磚的意思|“磚”字的基本解釋
磚是中國古代最早使用的人工建筑材料之一。從遠古時代到距今五千年以前,是中國建筑的原始階段。人們開始從穴居為巢向地面上發展,建造房屋。中國古代建筑一開始就采用框架的土木混合結構。最初的建筑材料都是天然的,如黏土、木料、石料以及竹子、蘆葦、稻草等。黃土地帶的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有取之不盡的泥土材料。人們就地取土作泥墻、夯筑土臺基等。
以后人們學會了進一步利用豐富的泥土資源,于是出現了陶制的磚。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制造、使用磚的歷史始于西周。
“磚”是后起的字。“磚”字過去有三種寫法(“塼”、“甎”、“磚”),都是左右結構的形聲字。簡化后,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磚”字。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磚是西周時期的空心磚和條磚。空心磚呈長方形,長1米,寬0.32米,厚0.21米,制作規范方正,外面還有細繩紋。從它制作精細的程度推斷,似乎不是初創時期的產物。
戰國時代的磚數量不多,有空心磚、鋪地磚、小條磚等,都是青灰色的空心磚。
秦始皇陵園及周圍遺址出土的“秦磚”,制磚陶土多取自驪山,含多種礦物成分,經燒制,非常堅固耐用;表面印有文飾,常見有菱形、圓形、3形以及云紋等。中國古代建筑發展到秦漢時期,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磚瓦的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工藝水平也有所提高。人們今天還常用“秦磚漢瓦”來稱贊中華民族的古老建筑藝術。
空心磚制作復雜,而小條磚工藝簡單,承重能力強,砌筑方便,應用靈活,到東漢時逐漸代替了空心磚。魏晉以后,幾乎都是小條磚。為了便于管理,宋代政府對制磚用料、規格尺寸都做了統一的規定。
明代開始,磚產量大幅度上升,大型建筑從土木結合轉向了磚木結合的構筑體系。明清兩代都在山東臨清設窯燒制宮廷用城磚,在蘇州設窯燒制宮廷地面用的方磚。蘇州的土質含膠體物質多,塑性大,制成的鋪地方磚,質地緊密,敲擊起來有金石之聲,被稱做“金磚”,每塊磚當時的造價相當于一石米。
古代最具特色的磚是畫像磚。畫像磚是墓室或祠堂的裝飾畫磚。戰國時期已有生產,兩漢時盛行,以后逐漸減少。一般是把圖案用模子壓印在磚坯上,燒好后再施以彩繪。畫像磚上的圖案有耕作、狩獵、宴飲、雜技、車馬出行、神話故事等,內容很豐富,造型簡練生動。畫像磚大都發現于四川的東漢墓中,河南、山東的漢墓以及長江中下游的南朝墓中也有發現。
磚雕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是用鑿和木錘在磚上鉆打雕琢出各種圖案。北宋末年,有個叫丁都賽的雜劇女演員,她在首都汴京的舞臺上很活躍。保存到現在的“丁都賽”磚刻就是她的戲裝造像,這是中國最早的演員戲裝形象資料。
“磚”的形狀主要是長方形或方形,所以“磚”又引申出一個新義項:“形狀像磚的”。如“冰磚”是一種冷食,把水、奶油、糖、果汁等物混合攪拌,在低溫下凍成的磚形硬塊。煤的碎末加水制成的磚形煤塊叫“煤磚”。“磚茶”是壓緊后形狀像磚的茶葉塊兒。磚茶也叫茶磚。
上一篇:盜的解釋|盜的意思|“盜”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硬的解釋|硬的意思|“硬”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