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圣孟子與《孟子》·同類相似》注釋|譯文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①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②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③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④,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注釋】①龍子:古代的賢人。②蕢(kuì):古代用草編的筐子,一般用來盛土。③易牙:齊桓公的寵臣,傳說是春秋時齊國最擅烹調的人。④殊:不同。
【譯文】凡是同類的,全都是相似的,為什么一說到人就發生疑問了呢?即使是圣人,也和我們是同類的。所以龍子說:“不知道腳的長短而編鞋,我也知道不會把它編成一個筐子的。”草鞋的相似,是因為天下之人的腳形是相同的。口對于味道,有同樣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了我們口味上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對于味道,每個人都根本不同,就像狗、馬和我們完全不同類一樣,那么天下的人怎么都會喜歡易牙烹調出來的味道呢?一說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嘗到易牙烹調的菜肴,這說明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
【評說】強調人與人是同類的,注意到同類事物的共同性,看到所有的同類事物大體上相似,有共同屬性,這是孟子對類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正確理解。
上一篇:《“絕頂的聰明人”韓非與《韓非子》·同中辨異》注釋|譯文
下一篇:《才思敏捷的歐陽建與《言盡意論》·名不生實》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