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的解釋|問的意思|“問”字的基本解釋
“問”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從“問”字的字形源流看,字形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古今意義也沒有什么變化。《說文解字》里把“問”解釋為“訊也”,由此可知,“問”的本義是指有所不知而向別人發問以求得解答。所以,“問”字用“口”來表示意義范圍,門表示讀音。《尚書》中說:“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意思是說,愛好訊問,知識就充裕;只憑自己,聞見就狹小。不過問也要找清楚對象,不能犯“問道于盲”的錯誤。“問道于盲”是指向雙目失明的人問路,比喻向一無所知的人求教。
如果發問者的態度生硬、嚴厲,那么“問”就含有審訊、追究的意思了。比如“問案”這個詞就是審問案件的意思。《詩經·魯頌》中“淑問如皋陶”這句話,是說善于審查、斷理案件就像皋陶一樣。皋陶是傳說中東夷部落的首領。相傳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后來又被禹選為繼承人,因為早死而沒有繼位。又如“問罪”。古代兩國交戰,一方宣布對方罪狀,加以譴責,以作為出兵進攻的理由,后來引申為嚴厲責問,像我們平時經常說的“興師問罪”、“問罪之師”等等。
如果對某事加以強制性的干預,這時的“問”就表示干預,如過問、不聞不問等等。由干預的意思進而又引申為“命令”,如《左傳·莊公八年》中有“期戍,公問不至”的話,意思是防守了一年,齊襄公的命令還不見傳來。
“問”字由它的本義引申為“問候”、“慰問”的意思。如《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中寫道:“慶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這里說的是,清河孝王劉慶經常生病,有時候焦躁不安,漢和帝早晚派人探視,送上膳藥,所表現的關心很周到。成語“問安視膳”,講的是古代兒子侍奉父母的禮節,每日一定要問安,每餐一定要在旁邊。這個成語出自《禮記·文王世子》中,講的是文王當世子的時候,每天三次到他父親王季那里去請安。第一次是雞叫頭遍就穿好衣服,來到父王寢門外,問值班的內侍:“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內侍回答:“一切平安。”聽到這樣的回答,文王就滿臉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請安的禮節都和第一次一樣。如果王季的身體欠安,內侍就會向文王稟告。文王聽說后,就滿臉憂色,連走路都不能正常邁步。直到王季的飲食恢復到和原來一樣,文王的神態才能恢復正常。每頓飯端上來時,文王一定要親自察看飯菜冷熱;每頓飯后餐具撤下去時,文王一定要問吃了多少。這就是“問安視膳”的故事來源。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問鼎”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楚莊王北伐,把軍隊駐扎在洛水這個地方,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公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就向公孫滿問起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在夏周商三代時,都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莊王問鼎,說明他有奪取周王朝天下的野心。后來,人們就以“問鼎”來比喻圖謀奪取帝王權位。
上一篇:閉的解釋|閉的意思|“閉”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閑的解釋|閑的意思|“閑”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