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的解釋|農的意思|“農”字的基本解釋
“農”字是個會意字。它的甲骨文寫法從“林”從“辰”,本義是耕種。古時候森林遍布,若想耕種先要砍伐樹木,所以“農”字從“林”。“辰”是“蜃”的初文,指耕器。古人說“摩蜃而耨”,意思是拿著耕具從事耕作。農字金文從“田”從“辰”,表示持蜃耕作于田間。
“農”的古今意義沒有什么變化。它的本義發展到后來便被引申指農事、農業。如《商君書·墾令》中有:“民不賤農,則民安不殆。”意思是說,百姓不忽視農業,那么百姓的生活就會安樂不盡了。《商君書·農戰》中又有:“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意思是說,國家所以興旺的原因在于農戰。這里提到的“農戰”也可以叫“耕戰”。中國歷史上重視農業和戰爭,并主張二者結合的經濟。
傳說在遠古時代,人們偶爾把一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長出苗來,一到秋天,又長成了更多谷子。于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還用木頭制造了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是一種帶把的木鍬。用耒耜耕地,種植五谷,收獲量更大了。在后來的傳說中把這些種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用來治病的藥材,據說中醫藥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有了農業就必然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這些勞動者就叫“農民”。這時“農”就含有“農民”的意思了。《論語·子路》中寫道:“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意思是,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適合耕地、播種、收獲等農事活動的時節,我們把它們叫做“農時”。中國農民根據長期生產實踐經驗,一向按照二十四節氣安排生產,如清明下谷,谷雨栽秧等。農民又根據這種經驗總結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叫做“農諺”。各地農諺非常豐富,例如華北黃河流域一帶關于播種和收獲的農諺有:“清明早,小滿遲,谷雨種棉正當時。”又如:“麥到芒種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等等。
在封建社會中,由于地主階級擁有絕大部分的土地,而廣大農民只有很少或者沒有土地,遭受殘酷的剝削和奴役,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他們被迫拿起武器進行抵抗。這樣就發生了農民戰爭。中國歷史上的農民戰爭,從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直到清朝的洪秀全的金田起義而形成的太平天國,大小數百次,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
“農”字在古代還指代田官。《禮記·郊特牲》中寫道:“饗農。”意思是說,管理農業。漢代時有官名叫“農都尉”,是漢武帝為發展與少數游牧民族鄰接地區的農業生產而置的,掌屯田殖谷,一直沿置到東漢時期。“農”字還含有勤勉的意義。
中國現行的夏歷叫農歷。屬于陰陽歷。因為它與農業生產有關而得名。其實,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只是夏歷中的二十四節氣,而節氣是以太陽的位置而決定的,屬陽歷部分,與月相盈虧的陰歷部分并無直接聯系。
上一篇:先的解釋|先的意思|“先”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冰的解釋|冰的意思|“冰”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