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的解釋|事的意思|“事”字的基本解釋
“事”字在甲骨文中上面像中間的中字的部分是古代的一種武器,就是后世干戈的干字,前端有杈,用來刺戳。下面是一只手,表示手拿干這種武器刺殺,所以事的本義為在狩獵或戰(zhàn)斗中用干刺殺,這一意義后世也在使用,只是使用的不太多而已。
《漢書·蒯通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陳勝令部下武臣攻打范陽縣城,就是現(xiàn)在河北省的定興縣一帶。武臣先派一個叫蒯通的說客前去游說。蒯通對范陽縣令說:“我聽說你的死期就要到了,所以前來慰問一下。不過你遇上了我就有可能不死。”范陽縣令說:“你憑什么說我就要死了?”蒯通解釋說:“你當(dāng)范陽縣令已有十年了,不知殺害了多少人,動用過酷刑的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然而那些慈父孝子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意思是說那些被你加過刑罰的人的親屬之所以不敢刺殺你,是因為他們害怕秦王朝的刑法。這里的“事刃”就是刺插利刃的意思。蒯通接著:“如今天下大亂,王法不管用了,而且陳勝大兵壓境,這些人的親屬們就會來找你算賬,你能說你的死期沒到嗎?”范陽縣令一聽感到很有道理,就向陳勝投降了。
刺殺是戰(zhàn)斗中常見的現(xiàn)象,所以事字引申指軍事。古代典籍《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軍事。祭祀要用肉來祭神,所以祭祀首先要打獵,打獵也是要刺殺的。由軍事和狩獵再引申就泛指各種事情。
關(guān)于事情的事字,有一副對聯(lián)用得很妙,對聯(lián)是這樣的:
風(fēng)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這是明朝末年的學(xué)者顧憲成撰寫的。明朝末年,宦官專權(quán),朝政一片混亂,社會動蕩不安。當(dāng)時以顧憲成為首的一些知識分子在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聚徒講學(xué)。他們抨擊時政,反對太監(jiān)為非作歹,主張士大夫要關(guān)心朝廷,關(guān)心社會,不能光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跟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主張有些類似。為了表達這種主張,顧憲成在東林書院的大門上寫了這副對聯(lián)。這副對聯(lián)立意高遠,用語巧妙,表現(xiàn)了東林黨人“事事關(guān)心”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問世以來深得人們喜愛。對聯(lián)忌諱重字,但在這副對聯(lián)中“聲”字和“事”字反復(fù)出現(xiàn),人們不覺其重復(fù),反而感到如珠轉(zhuǎn)盤,有回環(huán)流暢之美。
“國事”這個詞還有一個讀音相同的詞叫“國是”,兩個詞意思相近,有些人常常搞混。它們的區(qū)別在于:事情之事的“國事”指國家大事,如一國元首對另一國的正式訪問叫“國事訪問”,因為他們討論的是國家大事。是非之是的“國是”指的是國家大計,例如:“民主黨派歡聚一堂,共商國是。”
漢語中跟“事”有關(guān)的成語俗語很多。如“事倍功半”,形容做事少而功效大。例如著名作家謝冰心的《三寄小讀者》中有這樣的話:“早晨頭腦最清醒,做起作業(yè)來,往往事半功倍。”與此相反,如果做事多而收效不大,就叫“事倍功半”。
上一篇:絲的解釋|絲的意思|“絲”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井的解釋|井的意思|“井”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