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博學(erudition),即廣泛地學習,也可指學識淵博。博學者知識豐富,胸襟遠大,思路開闊,能成就大業。博學不是淺嘗輒止,而是深入鉆研。
[析題]什么是博學?博學有些什么樣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博學的人,一定知識淵博,目光長遠,具有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一般來說博學是進行專門研究的基礎,沒有博學的專門研究無法放開目光,從其他地方汲取營養,往往走向狹隘、孤立。
博學有什么作用呢?博學是成就大業的重要因素,只有將博學與專攻結合,才能在學業上獲得最大建樹。如何才能博學?如果只專不博又會帶來怎樣的后果?可從他人的經歷和自己的經驗出發,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溫馨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博學是指廣泛的學習,是學習中的一種。在寫作時,不可隨意擴大或縮小博學的內涵,將博學與學習等同,或認為博學比專攻更重要,等等。
思路導引
博學是勤奮刻苦,博覽群書。博學是好學善思,不恥下問。博學是廣泛涉獵,兼收并蓄。博學是融會貫通,不拘一格。談談你心目中的博學是什么樣的?有些怎樣的表現?
我們為什么要博學呢?因為博學使人知識淵博、心胸開闊、目光遠大,有利于人們全面思考問題、深入思考問題。博學更能培養人的氣質。博學的人必是沉穩而智慧的人,能坦然面對人生風雨。
你可以采用舉例的方式,從正反兩方面,也可以從其中的一個方面來說明博學的作用。
怎樣才能博學?哪些因素參與其中?顯然,沒有刻苦努力的付出,就不會有博學;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就不能博學;沒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就不能博學;沒有兼容并包的心胸,就不能博學……參與博學的因素很多,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比如信息的爆炸、社會風氣對讀書的倡導……總的來說,影響人們做到博學的因素很多。
論點集錦
1.博學是個人發展在知識結構方面的基本要求。
2.博學是進行專門研究的基礎。
3.只有博學才能為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4.只有博學,才能最大限度地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自己的學識。
5.只有廣泛涉獵,兼收并蓄,融會貫通,才能獨樹一幟。
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7.學愈博則思愈遠。
8.博大而精深,是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9.我們應該具備更加廣泛的知識與四通八達的思維。
10.要博學,也要專攻。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 (先秦)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先秦)荀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禮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禮記》
※博覽多聞,學問習熟。
—— (漢)王充
※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先后。猶目盲、耳聾、鼻病者。
—— (漢)王充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 (三國)諸葛亮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 (南北朝)劉勰
※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 (南北朝)顏之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
※讀書萬卷始通神。
—— (宋)蘇軾
※學不博者.不能守約;志不篤者,不能力行。
—— (宋)楊時
※學愈博則思愈遠。
—— (清)王夫之
※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他獨尊。
—— 胡適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 魯迅
※涉獵多方面的學問可以提供開闊的思路。
—— 〔美國〕謝爾登·格拉肖
※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 〔蘇聯〕車爾尼雪夫斯基
[事實論據]
孔子談博學
孔子一向認為:學問和才能要靠努力求得。他多次教誨他的弟子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成為有仁德的君子,必須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發問,多多思考。孔子自己就是非常好學的,無論是外出郊游還是周游列國,無論是祭祀祖宗還是與弟子交談,經常是 “不恥下問”。他不把自己看成是超人,而常常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普通人,他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通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通過自己努力而得到的。
蘇轍讀 “大” 書
宋代文學家蘇轍19歲時,交游的人,不過是鄰居和同鄉;所看見的,不過是幾百里之間的事物,沒有高山大野可以登臨游覽,以增加自己的見識。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的陳跡,不能激發他的志氣。他怕就此埋沒了,就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借以認識天地的廣大。經過秦漢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看見黃河的奔流,想起了古時的豪杰。到了京城,看到皇宮的壯麗,才認識到天下最壯麗的盡在于此;看到城池的堅固,才知道什么叫金城湯池;見到翰林歐陽公,聽他議論的雄辯,看他容貌的秀偉,和他的門人、賓客交往后,才認識到天下的文章都匯聚于此……游歷使他打開了眼界,心胸更寬廣了。
曹雪芹和《紅樓夢》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所寫的《紅樓夢》問世已經200多年了。《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藝術的瑰寶。在《紅樓夢》這部書中,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包括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地理、建筑、服飾、園林藝術、風俗、烹調等。因而,被人們譽為百科全書。曹雪芹不僅是著名的小說家。還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同時代的人稱贊他 “詩膽如鐵” 、 “詩筆有奇氣”。他又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尤其擅長畫石。可見曹雪芹有非凡的才氣和淵博的知識。
學貫中西的康熙
對西學興趣極濃的康熙,曾在北京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認真研究了歐幾里得幾何學,又學習了法國數學家巴蒂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他親自審校譯成漢字和滿文的西方數學著作,一有機會便向大臣們講解西方數學。同時,他還學習了西方的天文、歷法、物理、醫學和化學。康熙還非常熱愛和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工夫研究過,而他鉆研最深的要算朱熹哲學。他親自批點《資治通鑒》,組織人員編輯出版卷帙浩繁的《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這些已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的工具書。
廣博與精神
清代前期著名學者戴震,他研究《水經注》數十年,解決了經文與注釋相互混淆的問題。在校勘中,補缺漏2128字,刪除后人妄增的1448字。糾正傳抄者臆改的3714字。《水經注》成為后世研究地理學的人們最重要的必讀書之一。這一工作集中體現了他求廣博求精深的治學態度。
*魯迅博覽群書
魯迅一生酷愛買書、讀書。據《魯迅日記》中的書賬統計,從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兩天)的20多年時間里。他陸續選購了14000多冊圖書,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錢買的。魯迅主張博覽各種書。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說:單1912年至1913年兩年間,魯迅讀過的書就有詩話、畫譜、雜記、叢書、尺牘、史料、匯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幾年間閱讀的還有佛教書、拓片、金石文字、瓦當文、壁畫、造像、畫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正因為這樣,他才有十分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除文學外,對醫學、古文字學、金石、歷史、自然科學、佛教等,他都做過深入的研究。
教授之教授 —— 陳寅恪
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繼承家學,功底深厚,他8歲即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十三經》《二十四史》,13歲即赴日留學,17歲回國,21歲又赴歐美,先后在柏林、巴黎、倫敦等地的一些大學和美國的哈佛大學學習。他有著很高的語言天賦,精通英、德、法、日等文字,還基本掌握了希臘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藏文、蒙文、滿文、突厥文、西夏文等19種文字。我國學者,無論是留學歸來的洋博士,還是國學基礎深厚的 “土” 學者,無不佩服他學識淵博。人們尊其為 “教授之教授”。
“宏、約、深、美”
劉海粟將蔡元培先生送給他的四個字 “宏、約、深、美” 作為座右銘。他認為,“宏” 就是知識面要寬; “約” 就是在博的基礎上慎重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 “深” 就是要有鉆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鍥而不舍,百折不回; “美” 就是最后達到完美之境。這四個字點出了劉海粟的治學奧秘。
偉人與博學
馬克思的學問非常廣博,他常年到大英博物館里去閱讀各種書籍期刊,不僅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方面有深入研究和創造,還在歷史、文藝、自然科學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畫家達·芬奇,恩格斯稱他 “不僅是大畫家,而且還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的各種不同門類中都有重要的發現”。除此之外,他在建筑、水利、天文、機械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建樹。
我國宋代科學家沈括,在數學方面,創立了 “隙積術” 和 “會圓術” ;在物理學方面,發現了地磁偏角,闡述了共振規律、透鏡成像原理;在地質學上,提出了水沖積和侵蝕理論。他還在天文、醫學、水利、機械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榮獲 “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獎的錢學森,除了在物理學上有精深的造詣和突出的貢獻外,對音樂、繪畫、書法也頗有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藝術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的思維方法。”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魯迅先生在《隨便翻翻》一文中提及自己有這樣的習慣:“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 并且還曾向一所中學的學生提出希望:“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請以 “不斷了解,不斷學習” 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體驗、感受,看法、信念等等,所寫內容必須在 “不斷了解,不斷學習” 范圍之內。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寫成議論文,注意使用正反對比的寫法。③題目自擬。④不少于8 0 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有感于 “隨便翻翻”
魯迅先生在《隨便翻翻》一文中提及自己有這樣的習慣:“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要拿來翻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 并且還曾向一所中學的學生提出希望:“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對此,我頗有同感。
魯迅一生酷愛買書、讀書。據《魯迅日記》中的書賬統計,從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兩天)的20多年時間里。他陸續選購了14000多冊圖書,其中95%以上是他直接花錢買的。魯迅主張博覽各種書。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說:單1912年至1913年兩年間,魯迅讀過的書就有詩話、畫譜、雜記、叢書、尺牘、史料、匯刊、墓志、碑帖等。此后幾年間閱讀的還有佛教書、拓片、金石文字、瓦當文、壁畫、造像、畫像以及世界名人法布爾、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正因為這樣,他才有十分廣泛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除文學外,對醫學、古文字學、金石、歷史、自然科學、佛教等,他都進行過深入的研究。
魯迅先生之所以成為知識淵博、筆鋒犀利的作家,我想這與他 “隨便翻翻” 的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因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自然科學的各學科之間,都不是彼此孤立的,它們常常是聯系著出現在某一現象中。要認識、研究、解釋某一復雜現象,靠單一的學科知識往往是不能解決的,這就需要廣泛地閱讀,吸收一切積極的營養來豐富自己的大腦。而我認為 “隨便翻翻” 是實現這一目的的較好途徑,很值得提倡。
然而,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學校中,想 “隨便翻翻” 實在是 “隨便” 不得的事。老師反對,說 “影響學習” ;家長反對,說 “前途要緊”。于是,實行 “封鎖” 政策和 “沒收” 措施,不準到圖書館借書;小說、雜志等凡與學習 “無關” 的 “消遣書” 一律沒收。而學生們又偏不理解老師、家長們的良苦用心,紛紛展開 “地下斗爭”,于是引出許多風波……他們以為,似乎世界上的知識就都集中在那幾本教科書中,此外都是 “無用” 學問;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培養出成績好的學生。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殊不知學生的知識欲壑絕非幾本教科書所能填滿;何況單學教科書未必就能學透教科書,尚須課外書籍來做 “催化劑” 方能把課本內容學深、學透、學活。舉個例子:前不久我校舉行 “百科知識智力競賽”,我班派出前五名最強陣容組成代表隊,信心十足,大有 “獎牌” 非我莫屬之意,“尖子班” 的 “尖子” 嘛!卻不料大敗而回,一個名次也未獲得。而獲獎者卻大都是些 “不務正業”“地下斗爭” 的積極分子。感慨之余,不能不令人深思:隨便翻翻,確有好處。
當然,書有好,也有壞,但有選擇地去 “翻” 并不違背求知的宗旨。
愿教育改革把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接觸實際,開闊視野,養成 “隨便翻翻” 各類書籍的習慣,獲取廣博的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帶來新的收獲!
經典點評
全文始終圍繞 “隨便翻翻” 這個中心,從不同的角度渲染 “博學” 的必要性。首先,作者將魯迅作為正面例證,來說明魯迅作為中國偉大的作家,對于廣泛讀書是非常重視的,而魯迅的成功也正是與這種 “隨便翻翻” 的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接下來,作者通過對 “一些地方的一些學校” 中 “隨便翻翻,隨便不得” 的現象作了詳細的描述,從反面批評了一些老師和家長反對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產生的不良影響。作者十分注意說理性,全文運用了事實和道理的分析,作者從博學是什么,為什么要博學,博學會怎樣這個思路入手,得出 “隨便翻翻,確有好處” 的結論。最后作者還通過說明我們應該如何博學,再次回扣論點,表達了作者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勤奮》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友誼》作文論點論據論證